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Eng
The BUddy Post
What's Up
 

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何緯豐博士 (傳理)

《浸大‧訊》今期訪問了畢業於傳理系校友、在內地被稱為「香港微電影之父」的何緯豐校友,談談他在新媒體行業的經驗及此行業的發展前景。

記者: 請介紹一下自己給校友認識。

何:我於1993年畢業於浸大傳理學院的電影電視系。畢業後的首十年,我曾於不同的電視台擔任過節目總監、主持及編劇工作。在亞洲電視任職時,正值94世界盃舉行,我便監製了「許冠文陪你等睇波」這節目。之後我又在有線電視的綜藝節目組與彭浩翔和林超榮一起製作綜藝節目。98年時,我離開電視台的工作,加入當時的香港電訊,開始接觸新媒體,為「網上行」服務製作直播節目「玻璃森林」及發展門戶網站。我發現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真的很不同。於2003年時,我看到3G將成大趨勢,於是便與其他人合作開展3GTV,為手機電訊商提供內容。於2005年,我創造了亞洲首部手機微電影「求愛123」,而內地亦因此給我「微電影之父」的稱號。

記者: 可否談談微電影跟普通電影有何分別?

何:在我而言,微電影有所謂「一三五論」。一就是一個追求:求快、求狠、求準,要與主題貼切。三就是三個元素。微電影除了要故事清晰,還要有音樂元素和植入廣告。五就是微電影的長度應在五分鐘之內完成,以引起觀眾注意。其實「微電影」一詞是中國人所創的,是在微博和微訊誕生後而有的名詞。微電影必需要通過新媒體如手機等發佈開去。所以,只在電視播放的短片不能稱作「微電影」。

記者: 為甚麼特別喜歡拍微電影?

何:我喜歡拍微電影,因為現代人都活於快文化之中,我們現在的生活變得「碎片化」,再要花一至兩小時去看電影似乎太奢侈了。而微電影則比較短,很適合現代人的步伐。

記者: 得悉你參加了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極拍48小時微電影拍攝比賽,憑《愛.西施豆腐》一片更獲頒發全國最佳影片獎,要在48小時內完成這部最佳微電影,你是如何做到的?

何:其實要在48小時內完成這微電影是主辦機構的規則。要能完成任務,我認為管理策劃一定要做足功夫。正因為管理和策劃完善,我的六人團隊依然可以有6至8小時睡眠。其實,我並沒有指定的劇本。我只是與演員有很好的溝通,清楚告訴他們拍攝的方向,讓他們盡情發揮。不過,在製作的最後六小時,我的確不讓任何人離開團隊,因為這幾小時要全程用來做後期製作,看看有甚麼需要補拍、改善和重新組織。其實,我覺得這最後的六小時,很像我們人生的最後10年,應該好好反省一下,有甚麼可以做得更好。

記者: 如年青人想加入新媒體行業應如何部署?

何:我覺得如有機會,年青人開始時應加入一些比較具規模的公司,去觀察和學習新媒體公司的運作。一開始便創業的話,風險會很大。香港是一彈丸之地,訊息傳播得很快,只要你有創意,能將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推而廣之其實很容易。

記者: 誰是你最欣賞的導演?

何:值得欣賞的導演有很多,而我認為近年較值得大家留意的導演有陳可辛。他所拍的電影例如近期的《中國合伙人》正正反映出他拿捏中港兩地人的心態及向上爬的正能量相當到位,更能帶出兩地的共通價值觀。電影能反映香港精神而能為大多數華人所接受,是我未來創作的路向。

記者: 有甚麼勸勉的說話給浸大的師弟妹?

何:做新媒體人要有多方面嘗試,而且要不斷留意身邊的事物和發展趨勢。我們的生命有限,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管理和計劃人生,要專注於自己定下的方向,不要讓世界的太多誘惑破壞自己所追尋的夢想。

受訪者檔案:

何緯豐校友畢業於浸大傳理系,現為微電影製作人,榮獲中央電視台微電影最佳影片獎及中國優秀創新企業家獎,並擔任不同公職包括香港數碼企業中心基金評委、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課程評委及香港電台電視節目發展顧問。

 

 

校友何緯豐博士很喜歡拍攝微電影

何校友於極拍48小時微電影拍攝比賽中勇奪全國最佳影片獎

何校友認為要於四十八小時完成一套微電影,要有好的管理技巧

 
 


 
 

 
 
 
 
Back to The BUddy Post November 2013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聯絡我們   |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