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校友蕭潮順先生(地理系)
他曾監製張國榮「日落巴黎」的音樂特輯及參與製作張學友的巡迴演唱會。他是誰?「浸大‧訊」今期訪問了好合拍多媒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畢業於地理系的蕭潮順校友,與我們分享他於創意及娛樂事業上的寶貴經驗。
記者:你是修讀地理的,為什麼會在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開展你的事業?
蕭: 我想是命運安排吧!我十分感激香港浸會大學,因為我的一切都從母校開始。還記得我剛在浸大讀書時,已在當時的大專會堂(現為大學會堂)當學生助理。由於我十分喜愛演唱會和舞台表演,故此我一直在大學會堂裏工作,直至畢業為止。我很幸運,會堂的經理在我畢業時介紹我到TVB工作,於是我由1984年至1997年都留在TVB。雖然我的工作似乎與地理沒有直接關係,但我在學科裏學到的知識卻能應用到我所製作的節目中,尤其是旅遊節目。
記者:在你的事業上,有什麼難忘和辛酸的經歷可與我們分享?
蕭: 在參與過的工作中,我想九七年回歸時,在紅館做的表演節目使我印象最深。那時,整個表演即時在全球多個國家直播,十分難得。其他使我印象難忘的工作包括五十及六十周年國慶,和於2010年12月至2012年5月舉行的張學友巡迴演唱會。當然,跟本地最有份量的歌手如林子祥和許冠傑合作舉辦演唱會也是值得回味的。
還有,1984年我還在浸大讀書時,嘗試在當時的大專會堂舉辦籌款演唱會,並初次與張國榮合作。在我畢業後,因緣際會,再次有機會為他製作音樂特輯。張國榮待人誠懇友善,對我多加鼓勵。1989年時,我更有機會為他製作「日落巴黎」音樂特輯,當中還有張曼玉和鍾楚紅當女主角。
至於辛酸的事,我想黃霑(霑叔)的離世對我打擊最大。他是我的啟蒙老師,也是我的摯友。其實,霑叔和劉德華對我公司給予了很大的精神和財政上的支持。霑叔經常教我要有「大想頭」,我就以此三個字推動自己發展事業。例如:我於2000年把我的公司賣給中建電訊集團有限公司,而我亦成為了公司的董事之一。
霑叔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又懂人情世故,我從他身上學懂了很多。所以,於2004年他去世時,我頓感迷失。
記者:可否分享一下你所製作過的電視節目?
蕭: 我離開了TVB之後,製作過頗多與生活品味有關的電視節目,如「蘇Good」和「李純恩大食遊」等,創作意念均是自己想出來的。這些節目的收視相當不俗,我十分高興。
現在,我正籌備製作一個遊歷位於緯度40度、五大洲不同國家的電視節目。地理上而言,北緯40度是人類最宜居住的地方。製作此節目,我有機會將地理知識應用,非常有趣。
記者:可否分享一下你的管理智慧?
蕭: 我的管理策略是「穩中求勝」。我覺得管理一間製作公司,軟件、硬件均不可忽略。要成功,先進的設備和儀器不可少。而富創意的人才也是必須的元素。然而,人才在香港越來越難求。
記者:在電視製作,現場表演和舉辦大型活動三項工作中,你最喜歡那一項?
蕭: 我在三者中都有很大的滿足感,都有不同的精彩經歷。現場表演與電視節目的最大分別在於,在現場表演中,你可即時看到觀眾的反應。而電視節目所說的收視率,則需時才揭曉。
記者:你認為成功的領袖需具備什麼元素?對新入行的後輩,又有什麼建議?
蕭: 一個機構的領袖需要樹立榜樣,建立公司的一套文化。例如,我是一個勤力的人,我的員工也會勤力工作。
對於有志於加入製作行業的年青人,我勸勉他們要把握機會,不要斤斤計較。如果你在工作中全力以赴,你的收穫必定多於你所付出的。
記者:我知道你正在浸大進修,所修讀的是什麼?
蕭:
我現在於傳理學院修讀媒體管理課程。其實,我在媒體和娛樂行業已經好一段日子了,有充份的實戰經驗,但我想了解一些理論,看看如何能將理論補充我的工作。因為我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所以我的學業成績頗為理想。其實,我再進修,是想給女兒一個榜樣,使她明白終身學習的道理。
記者:工作繁忙,你怎樣平衡自己的生活?
蕭: 我很幸運,能將我的工作和興趣二合為一。我最喜歡就是看演唱會和舞台表演,也喜歡打網球和踢足球。
記者:你的人生座右銘是什麼?
蕭: 我們應該將所想的實行出來,要找途徑將我們的夢想達成,因為只要嘗試,你便有一半的成功機會,而不嘗試的話,永遠都一無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