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碼科技的發展,網上新聞媒體大行其道,傳統媒體包括報紙、電台、電視台等,都因為銷量下跌、聽眾觀眾減少,而導致廣告收入下降,經營日見困難。過去幾年,就有數家報章結業,近來也有一度大受歡迎的雜誌裁減人手。近年冒起的網媒,對傳統媒體也構成壓力。
有人問,在這個新聞界前景暗淡的年代,年輕人還應該唸新聞嗎?我的回答是:由於數碼科技的發展,新聞界的經營模式正在改變,傳統媒體受壓,但社會大對高質素新聞的需求是永恆不變的,質素高的媒體,始終會有市場,新聞界的人才需求是永遠存在的。
小心觀察,儘管大多數收費報章和雜誌的銷量下降,個別媒體的銷量卻不減反增。例如全球發行、針對高檔讀者的《經濟學人》,銷量就由2000年的每週一百萬份升到現在的一百五十萬份;與此同時,其網上讀者也大幅增加。美國的《紐約時報》在當地的銷量下降,但在國內和國外願意付費訂閱其網上版的讀者就越來越多。網上媒體如《Huffington Post》,由最初以寄生方式經營、只轉載其他媒體的訊息,已發展到有能力聘用自己的記者做獨家報道。在香港,雖然收費報章銷量逐年下降,但免費報紙近年迅猛發展,令整體報章發行量不降反升。
數碼科技迫使媒體的經營模式改變,業界雖然還沒有找出一個必勝之道,但個別媒體已有脫穎而出的勢態。我相信,經過一個汰弱留強的階段,有好內容的媒體,是會得到大眾認同和支持的。它們發放內容的方式,可能是印刷和網上版並存,也可能是只有網上版;賺取收入的方式可能是廣告,更可能是廣告加訂閱費。
互聯網令每一個人都可以把自己製作的訊息通過網路發表,是突破言論自由制度性限制的一大發明。可是這個發展也同時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大量沒有經過嚴格核實的訊息在網上流傳,不少報導滲入作者主觀臆測,並不客觀,而且真假難辨。雖然「公民新聞」有它的價值,但在這個資訊氾濫的年代,專業新聞顯然更為重要。新聞訓練強調客觀、公正和求真,而非道聽塗說,對推動社會討論,提高人民質素十分重要。社會永遠需要受過嚴格新聞訓練、有承擔的專業記者編輯。
新聞界不可能全數吸收每年從本地和海外新聞課程肄業的大量畢業生,但新聞系畢業生都受過高階思維訓練,和其他唸不同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一樣,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新聞課程涵蓋傳播理論、研究方法、新聞分析、寫作、採訪,和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知識,過程強調嚴謹客觀。接受過這些訓練的同學,無論從事那一個行業都能得心應手。 |
|
|
|
 |
 |
 |
(後排) 劉志權先生(左)、新聞系系主任李月蓮博士(左四)及馮強先生(右三)與10位獲「2014年最佳新聞獎」的浸會大學得獎者合照 |
|
|
 |
 |
劉先生(右)親自帶領新聞寫作班學生到高等法院旁聽實習新聞寫作 |
|
|
 |
 |
於2012年1月劉先生(左)率領修讀國際新聞學士生到台灣實地考察總統選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