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Eng
The BUddy Post
What's Up
 

香港浸會大學校友袁翠盈(中藥學)

今期《浸大‧訊》訪問了畢業於中藥學的袁翠盈校友,與我們分享她對中藥學的熱忱及修讀此科的一點一滴。

記者:可否介紹一下自己?

袁:我於2006年於香港浸會大學取得中藥學學士(榮譽)學位,現於香港理工大學的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任職助理科學主任,主要研究藥理,中藥材及相關產品檢測,以及中藥產品的研發等範疇。我亦身兼香港中藥業協會──中藥專業資訊委員會2011-2013的總幹事,致力推廣中醫藥發展,加深公眾對中藥的認知,從而提升中醫藥在社會的專業地位。委員會的成員一共有九位,全部都是浸大的畢業生。

記者:當初為何選擇入讀浸大的中藥學學士(榮譽)課程? 主修科目是什麽?

袁:其實當初我的首選是環境科學。但當我第一次踏入浸大校園參觀時,卻深深被中醫藥學院的設施吸引著,特別是設備完善的科研實驗室和教學實驗室。當我了解到學院是採用小班形式上課時,我便二話不說地改變我的選擇,亦由此改變我的人生,立志成為一個專業的中藥從業員。浸大的中藥學學士(榮譽)學位課程至今已經開辦了12年,是全港唯一獲得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全日制中藥本科學位課程,涵蓋基礎科學、中西醫藥的基礎理論及實習。我們必須修讀中藥專業、中醫基礎、生物醫學等。除了課堂學習外,中藥學的課程中安排不少的參觀和實習的機會,讓我們實踐課堂學習的理論,從而加深了解中藥行業的運作以及辨認植物的技巧。我猶記起在第一年修讀藥用植物學時,首次參觀深圳仙湖植物園(仙湖)的情境。於修讀第三年課程的暑假時,我們一班同學走訪國內不同地方實習,當中包括仙湖、深圳津村藥業、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芳村製劑所及廣州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每次的實習都讓我們汲取了寶貴的經驗,獲益良多。

記者:中藥學的校友有甚麼活動?

袁:每年有大約15名同學畢業於中藥學學士(榮譽)課程,累計至今已經有逾100位校友。中藥課程的特點之一,是每一屆同學的關係都非常密切,每位同學一般都與在校四屆的中藥同學及已畢業的師兄師姐非常混熟。此外,中醫藥學會每年會舉辦很多大型活動包括:中醫藥展覽、香港花卉展覽及內地交流團等,讓同學參與,使他們在不同的層面接觸中醫藥。我們也不時會一起行山認藥和採集合適的中草藥、打羽毛球及參加中醫藥學院舉辦的聯誼活動。

記者:可否談談香港的中醫藥發展?

袁:基於香港現時的中醫藥發展的政策和註冊制度,香港發展中醫藥仍有難度。我認為,香港必須參考國內的註冊制度才能使中醫藥逐漸邁向專業化和國際化。我冀盼終有一天,香港可以有專業資格被承認的「註冊中藥藥劑師」。

記者:中藥學的畢業生可在什麽行業或機構工作?

袁:中藥學畢業生的出路非常廣泛,所做的工種亦五花八門。我記得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趙中振教授曾告誡我們,畢業後做甚麼都可以,但切忌做假藥。大部份的畢業生都在私人或公營機構做中藥相關的工作,如衛生署、化驗所、中藥廠,有些更選擇當老師。

記者: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中藥專業人員,需要什麼條件?

袁:跟其他專業一樣,作為一個出色的中藥從業員,最重要是必須具備熱誠。我深信熱誠可以推動一個人發展所長。另外,對中藥有濃厚興趣都是很重要的。中醫藥有沿遠流長的歷史,當中涉及不同的範疇,單是中藥的種類及功效已經是一個電腦的資料庫,如果只是靠硬背,是很難吸收的。所以,我們必需找到自已在某個範疇的興趣點,然後抱著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累積自已在該範疇的知識,方可在中藥領域上更上一層樓。

記者:你有什麼勉勵的說話給浸大的師弟妹?

袁:我認為建立自己的興趣是最重要的。沒有興趣,人生便失去方向,難以達到目標。

受訪者檔案:

袁翠盈校友於2006年畢業於中醫藥學學士(榮譽)課程,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科學主任,並兼任香港中藥業協會──中藥專業資訊委員會2011-2013總幹事,致力推廣中醫藥發展,提高中醫藥國際化的地位。

 

 

袁校友(左一)於2013年為優質旅遊服務協會擔任中藥常識講座講者

於「探索中草藥環山之旅2012」活動當日,中藥專業資訊委員會幹事從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右六)手上,接了由中藥組成的接力棒,喻意中醫藥薪火相傳

 2006年中醫藥學院舉辦的春節聯誼會大合照

於2006年參加中醫中藥四川交流團,圖為參觀峨眉山時的雪景


於大學三年級的暑假,袁校友 (左一) 與同學們到廣州潘高壽藥業股份有限分司實習

袁校友(後排右五)於2003年時首次參觀深圳仙湖植物園
 
 
Back to The BUddy Post September 2013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聯絡我們   |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