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訊》今期訪問了人文及創作系研究助理教授校友何建宗博士。他與我們分享了他對人文學的熱忱,以及其教學理念。
記者: 為何你會選擇修讀人文及創作課程?
何博士: 我是在2003年決定到浸大修讀人文學課程的,還記得課程的申請編號是2046,讓我聯想起當時還像傳說一般的王家衛電影《2046》。我的中學同學大都選擇修讀和商科有關的課程,我卻對人文課程較有興趣,讀了後,更肯定自己喜愛研究有關人、文化、藝術的事物。
記者: 可否分享你的教學理念?
何博士: 我的教學理念與人文學課程的理念相當一致。除了想讓學生有廣闊視野之外,我希望他們重拾好奇心,以欣賞人和生命,並希望讓他們知道,我們可以有另一種生活方式,而無論如何生活,我們還是會有擁有相同價值觀的同伴。我覺得自己與學生的關係是導師(mentor),而不是老師。
記者: 你的主要研究範疇是什麽?
何博士: 我主要研究文化及有關文化政策、文化及創意產業、視覺藝術、博物館學等。近期,我在研究於旺角、尖沙咀及銅鑼灣的街頭表演。我有興趣研究一些與年青人文化藝術發展的政策,並認為這是重要。
記者: 博物館學是你的專長,可否分享你最愛的博物館?如是初到博物館參觀,你會推薦哪一所?
何博士: 或許,常常去博物館,比去哪一間博物館更重要。我記得,當我大學三年級時,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交流一年,慶幸能夠在一個充滿博物館的城市生活。記得讀西方藝術史的第二堂課,便是到Van Gogh Museum看藝術家的真蹟,看真實的藝術品,而不是幻燈片讀藝術史,有種很踏實的感覺。又記起,當時我們被安排住在由貨櫃車改建的宿舍,感覺像住在藝術品裡。
記者: 你認為美學是天生的,還是靠後天培育出來的?
何博士: 我認為所有人都有欣賞藝術的本能,但環境、壓抑、時間和態度等等因素,或許會干擾了我們能夠欣賞美的可能。只要「想」欣賞,你總會察覺到身邊有美麗的事物。
記者: 可否分享人文及創作系畢業生的出路?
何博士: 學生於就讀人文及創作系的時候所學習到的種種,可以廣泛應用到不同工作上,例如文化管理、廣告、推廣、設計、航空事業、新媒體以及傳統媒體,包括雜誌、報紙等。有些同學更創辦自己的公司,成為企業家。不過,或許人文及創作系學生最多找到的「出路」,是明白「工作」不是我們生命的全部。
記者: 你怎麼與你的學生相處?你對他們有甚麼忠告?
何博士: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與同學有好的關係,創造開放的空間讓同學感到自在,讓他們主動和我及其他同學交流。我喜歡問問題,也喜歡讓他們問問題,我認為這個世界並沒有愚蠢的問題,好多事情亦沒有絕對答案。我教他們的所謂理論,不過是會幫助同學們學會問更多問題。我相信,如果同學有了好奇心,學會發問,同學的獨立和批判思考的能力和信心就會慢慢形成。
一直以來,人文課程的老師對同學都是非常親切,不單關心學生的「需要」,更多是關心學生的「生命」。老師與同學有好多的對話,無論大小事情,老師們都樂意聆聽。我從這種教授的模式學習、成長過來,於是這又成為了我追求和學生相處的模式。
受訪者檔案:
何建宗博士於香港浸會大學獲取學士及哲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助理教授。
|
|
|
|
 |
 |
 |
校友何建宗博士 |
|
|
 |
 |
何博士與人文及創作系同學 |
|
|
 |
 |
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交流時,親身體驗這些由貨櫃車改建的宿舍,印象難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