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
今期The BUddy Post記者訪問了剛到任不久的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呂愛平教授。呂教授除了分享他對新工作的抱負外,還向校友介紹保健食療良方。
記者:最初是什麼原因驅使你學習中醫藥?你操得一口流利英語,是從何時開始學習的?
呂教授:我在國內十五歲便入讀大學,當時學生主修的科目是由大學決定,而我就被編了入中醫藥科。在那個年代,能夠入讀大學就好像中了彩票一樣,是一件十分難得和榮幸的事,所以無論修讀甚麼科目也得給自己信心,去努力完成。
我在大學時代有上英語課,懂聽和寫英語,後來出國交流,練習的機會多了,說話技巧也進步了。
記者:內地中醫藥的發展歷史悠長,你會怎樣比較香港和內地的情況?
呂教授: 雖然內地的發展時間較長,其實內地與香港在中醫藥的發展方向上是很類似的,兩者都是中華民族,具有良好的文化背景,香港如能建立中醫專門醫院和得到政府更多支持,定可大規模發展及培養中醫專才。
記者:擔任浸大中醫藥學院院長後,你有何大計?
呂教授: 我希望透過加強中醫經典理論教學及思維模式訓練,為培育出國際化的中醫藥專才。此外,我希望能夠把中醫藥做到國際化、標準化及將現代科技與中西醫藥結合。
在國際化方面,我希望能將浸大的中醫藥研究成果與其他地區的知名大學分享,增加浸大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並在海外辦中醫診所,讓外國人都能夠認識中醫藥及受惠於其好處。
在標準化方面,我希望香港的中醫藥業能建立一套診症認證及藥材檢定真偽及品質的機制,以配合香港市民對中醫藥日益增加的接受程度及需求,務求使執業的中醫師循著相對一致的辨症標準去行醫,此舉亦有利中醫藥邁進國際化。
此外,中醫和西醫各屬一個獨立的醫療體系,我希望透過研究及交流,讓學習西醫者多認識及認同中醫的醫學概念,跨越合作的門檻,各取所長,達到一加一等於二的雙嬴局面。
記者:近年中醫藥多以製煉藥丸以代替傳統煲藥法,療效是否相同?你又認同這種做法嗎?
呂教授: 這是中醫藥的一項進步。舉例說,一般人都會患上感冒,然而每個人因體質不同,雖然同是感冒,病徵都不是完全一樣,此時候,中醫師可按病人的一般症狀配製藥丸;至於病人的其他個別狀況則配藥煎茶,效果相得益彰。這樣在相對一致的規範下,可鞏固中醫的辨症標準。
記者:你曾表示本港應建立正規的中醫專門醫院,在中醫角度是否有「做手術」、「急症」這種治療方法?
呂教授: 在中醫角度裏,我們會有急症治療;中醫專門醫院可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住院服務。與此同時,我們以「中醫為主,中西合作」為依歸,密切與政府溝通及與非牟利機構磋商成立香港首間中醫教學醫院,為現時浸大中醫藥學院兩個中藥學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提供臨床訓練及本地畢業實習的機會,集教學、問診、研究為一體。
記者:做院長跟做中醫師有什麼不同之處?
呂教授: 做院長跟做中醫師的服務對象不同,前者是服務學生,後者是服務病人。隨著大學「三三四」學制的改革,我會積極推動學院的發展,期望學院學生可以在不久的將來於中醫教學醫院內臨床實踐,追蹤疾病發展整個過程。
記者:可否向校友們提供一些保健食療良方?
呂教授: 我自己比較喜歡吃的,校友們可試一下把嫩薑/子薑切薄片,然後放進醬油來泡兩三天,每天吃兩片,健脾有益,用作小吃或伴飯亦可。
記者:你的人生句/座右銘是什麼?
呂教授: 我的人生座右銘是「上善若水,道法自然」,意謂以善良平和的心境和態度來做人及做事,不要常常埋怨,自會體現別人的優點。
受訪者檔案:
呂愛平教授在江西中醫學院取得中醫藥學士學位,並在中國中醫研究院(現稱中國中醫科學院)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他曾被邀擔任多間大學的訪問學人,包括瑞典隆德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
呂院長被視為中醫藥診治標準化領域之重要代表之一,正因其工作及研究成績斐然,呂院長多年來獲獎無數,如在2010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江西省科技進步獎、2009年北京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