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HKBU   |   ENG     
  
 
2018年3月
 
划艇,貴在團結與熱情
專訪校友楊玉汶及宋韋傑
 
「划艇講求投入與團結,贏自己重要過贏身邊人。」這是楊玉汶校友(社會學)對划艇運動最深刻的領悟。十多年來,楊校友創立划艇會舊生會,兼顧事業、家庭及划艇運動,帶領浸大師弟妹爭取成績,亦讓浸大划艇精神承傳下去。由不諳划艇的大學新鮮人,蛻變成今日後輩眼中的嚴師,划艇令楊校友成長及學會付出,體會不一樣的人生。

初見體育精神

曬得一身健康皮膚的楊校友,難以想像從前她是纖纖女子。「入大學前我零運動,身體較差,經常生病,加入划艇隊之前,我甚至連划艇及龍舟也不懂得分辨。」問到為何會加入浸大划艇,楊校友一臉靦腆說道:「當時我見划艇會費較平,集訓時又可以出海,聽起來頗有趣,就決定參加。」

楊校友自言向來是個容易放棄的人,但透過划艇訓練,培養出堅毅的性格。「有一次我們參賽,男子隊不夠隊員,硬把我拉上艇。他們都知道賽果不會獲大會承認,但仍堅持參賽,這種體育精神令我很是敬佩,亦決心壯大划艇隊。」受到前輩及隊友熱情鼓舞,畢業後她與友人創立划艇會舊生會,冀划艇會與新生代共同成長。

過程比結果重要

楊校友眼中,浸大划艇隊的可貴在於團結。她深明過程比結果重要,故自己執教時亦希望與隊員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才可讓團隊精神及熱情延續下去:「旁人常說我霸氣,在水裡我會鬧,但上了岸我就是你的朋友。若我語氣過了火也會道歉,隊員也會明白我是為團隊好。」

划艇運動需要堅毅意志,故楊校友帶領的訓練相當嚴格。「每到暑假集訓,一星期要訓練六天。隊員以學生為主,他們需要接受團隊的理念,不能有太多個人主義。」

感激身邊人支持

楊校友能夠全情投入划艇運動,全賴在背後默默支持的丈夫宋韋傑校友(應用物理)。二人結緣於划艇運動,楊校友說:「我在一年級籌辦龍舟賽時,致電不同師兄師姐們請他們回來幫忙集訓,第一個電話就是打給他(宋校友),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宋校友則憶述,當年自己以師兄身份帶隊,眼見這位小師妹非常熱情,身手敏捷且成績不俗,已留下深刻印象。

二人情定划艇,婚後宋校友因公事忙,近年已淡出划艇事務。眼見太太為主理划艇事務廢寢忘食,宋校友仍決心全力支持:「我曾經眼見一位師兄,他的太太對他花長時間帶隊有微言,最終影響了他的投入程度。於是我決定,只要太太有心做,無論如何我也會支持她堅持下去。」

冀薪火相傳

幸獲丈夫支持,楊校友無後顧之憂,可以全心全意帶領團隊參賽,打響「浸大划艇」的名聲。「划艇隊以浸大之名出外比賽,我們重視與學校之間的聯繫。見到大學管理層及教職員不時來觀看賽事,我們感受到與學校的緊密聯繫。」她亦感激學校對學生活動的支持,她憶述,她與隊員參加划艇賽,其中時任浸大校長的謝志偉博士(榮譽人文學博士;社會學)以及副校長(教與學)周偉立博士亦曾到場為他們打氣,教她喜出望外。

體會過划艇如何改變人生,楊校友冀將浸大划艇精神傳承下去:「我在浸大就讀時,曾經看到大學圖書館掛起『薪火相傳』的直幡,如今回想起,這就是划艇隊一路走來的精神,亦是浸大的理念,兩者如此相近。我感覺划艇隊就是浸會大學的縮影。以前在這裡得到過收穫,現在,是時候學會付出。」
 

宋校友(右)與楊校友(左)鍾愛運動,在日本也踏單車出遊。
 
 
香港浸會大學划艇隊喜奪全港大學賽艇錦標賽亞軍,隊友們歡呼喝采。
 
 
楊校友(左三)與教練、校友以及女子大師A組八人艇參賽隊員,於全港大學賽艇錦標賽2016合照。
 
 
身為划艇隊的教練,楊校友(左)於與隊員作賽前會議。
 
 
楊校友(左三)與一眾隊員保持亦師亦友的關係。
 
 
香港浸會大學划艇隊於全港大學舊生賽艇邀請賽2016作賽。
 
Back to The BUddy Post March 2018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  |  支持浸大  |  更新個人資料  |  聯絡我們  |  訂閱  |  取消訂閱
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立即讚好 「浸大校友」專頁
如欲暫停收取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的電郵訊息,敬請電郵至 alumni@hkbu.edu.hk.
© 2018 香港浸會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