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Eng
The BUddy Post
What's Up
 

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的羅貴祥教授

今期The BUddy Post記者訪問了任職於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的羅貴祥教授。他除了教授以英語寫作的文學作品外,還以中、英文寫作不同類型的文章。羅教授將與大家分享他的教學、寫作及發掘興趣的心路歷程。

 

記者:可否介紹一下你現時的工作?

 

羅教授:現時我在英文系工作,但其實並不是教授英語,而是以英語教授人文學科。2012年9月開始推行四年制課程,我將任教人文學科及創意寫作。

 

我在浸大已任教十多年,之前我在美國完成碩士及博士課程後,在當地也有教授英語文學,英語文學不等同英國文學,是因為英國在歷史上統治過不少殖民地,以致令英語成為國際語言,而由不同人種用英文撰寫的文學作品便稱為英語文學。

 

後來,基於多方面的因素,我決定回流香港。其一、是因為我在美國當地找不到想任教的課程;而且在美國的職業發展比較單一,美國的職業界線很清晰,很少教授/學者會從事教學以外的工作。在香港,教學人員可作多方面的發展,例如在教學的同時可寫專欄、當時事評論員等。相反專欄創作等其他額外的工作。此外,由於我始終不是美國本土人,與社會關係較疏離,生活圈子只限於院校內,能做到的事相對也是較少,因此希望回到香港有更好的發展。

 

記者:除了教學,你還有很多著作。可否與校友們分享一下? 寫作技巧和創作靈感是怎樣鍛鍊和培養出來的?

 

羅教授:我的著作可分中、英文兩類,中文著作以小說、散文及詩集居多,而英語的著作大多是學術性的文章。寫作技巧方面,技巧在寫作的層面上只是基本的東西,只要多讀多寫,是可以學習和模仿得到的,最重要的反而是寫作時文章背後有甚麼要表達給讀者,因此,寫作態度和訊息比技巧更重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要有心。

 

除學術性寫作外,我的創作都是環繞著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人和事,自己的生活經驗加上想像。此外,我由80年代開始寫詩,但作品不算太多,即將於4月出版個人的第一本詩集《記憶暫時收藏:羅貴祥詩集》。我認為作詩是由感覺而生,是情緒上的東西,不是為了應酬而寫。我覺得詩作應該反映個人的經驗、看法及感覺。

 

記者:你閱覽群書,有什麼書籍推介給校友?

 

羅教授:我曾經在香港電台主持了8年的「開卷樂」,高峰期幾乎一星期介紹一本書,但很難在這裏特別介紹一本書給校友,因為我喜歡的未必適合每一個人,而且喜歡的書會隨著自己的興趣而改變。大家想看一本書,最重要是弄清楚自己所關心的課題、所希望得到的訊息是甚麼,然後去尋找一本適合自己的,這才可令自己更容易吸收和明白。

 

記者:你有什麼工餘興趣?

 

羅教授:我喜歡看電影。未進入學術界之前,我曾經當過文化版的記者,工作需要下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電影及表演,看後再寫評論。我看過很多電影,但往往將興趣變成了工作,我會不知不覺間把看了的電影變成學術研究的原素。

 

要說真正的興趣,我近年對保健養生的傳統中醫療法甚感興趣,尤其研究人體經絡,亦參加過不少相關的課程,從中得益不少,例如我懂得人體有12經絡;人的腳掌是連接著所有內臟得。我希望學到的,是在不需使用藥物的情況下,透過經絡穴位的調理﹙如按摩、導引、氣功等﹚去改善人的健康。其實脈絡的存在都是在十多年前才驗正得到,西醫的解剖學不能驗正經絡的存在,因為人死了經絡便停頓;現在中醫學上還有很多理論都是未獲得驗正的,我希望於這方面多加鑽研。

 

記者:你有什麼養生保健之法給校友?

 

羅教授:兩個字「早睡」。早睡自然醒才是最好的作息安排,夜間睡眠時正是身體修復的時間,當身體修復完畢我們便會自己醒來。為何「早睡」是好呢? 因為人的身體構造一直是跟隨太陽的運行。我們的身體脈絡有很多磁粉,這些磁粉會因應太陽運行而產生變化,這說明了我們為何會在天光時精神,入黑後就感覺疲倦。人類在19世紀末才發明電燈,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後才普及使用,因此人所謂「過夜生活」的習慣其實不足五、六十年;但隨著電燈的普及,在晚上提供了人造的光源,其實打亂了我們新陳代謝的過程,勉強在晚上支撐著身體不休息阻礙了身體進行修復的工程。

 

或許過多一段長時間後人類可變成晚間活躍的生物,但到目前為止人類仍未進化到此階段,因此夜睡、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有不同毛病。打趣的說,早睡還可為保護地球出一分力,減少能源消耗。

 

記者:你喜歡旅遊嗎?

 

羅教授:除了每年在長假期例行與家人去旅行外,我最多機會外遊的便是出席在世界各地舉行的會議。記得曾經有一次出席會議時到訪過耶路撒冷,並參觀了以色列及巴勒斯坦。之前我並未去過中東,這次旅程有很多體會,如更了解當地歷史背景、宗教信仰及教派衝突等。

 

記者:你的人生金句是什麼?

 

羅教授:心平氣和,與人為善,自然會減少衝突,從而改善人際關係。

 

受訪者檔案

 

羅貴祥教授

羅教授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取得比較文學博士。曾於美國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及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任教,現為浸會大學英文系及人文學科教授。羅教授剛獲頒發2012年度香港浸會大學教學人員傑出表現獎。他的著作包括:

《記憶暫時收藏:羅貴祥詩集》﹙川漓社,2012﹚

《大眾文化與香港之電器復仇記》﹙香港:青文,2000﹚

《欲望肚臍眼》﹙香港: 普普工作坊,1997﹚

《德勒玆》﹙台北:東大,1997﹚

 

羅貴祥教授在香港電台節目「開卷樂」最近期介紹的書籍:

《自圓記》﹙陳慢由著﹚﹙Kubrick,2010﹚

 

羅教授將於本年4月出版個人詩集《記憶暫時收藏》。


羅教授所寫的短編小說《欲望肚臍眼》﹙1997﹚。


 
Back to The BUddy Post March 2012
 
Home   |   HKBU   |   Contact Us   |   Un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