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何謂生物科技?請簡述生物科技技術的發展歷程。 |
|
|
|
「生物科技」透過研究三種生物體,包括動物細胞、植物細胞及微生物,利用它們去製造和研發更多的「功能」及「技術」,藉以改善人類的生活,推動生命及地球的持續發展。
然而,生物科技的發展歷程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類便懂得將「生物科技」的技術應用在飲食、農業和醫藥發展等層面,其中的表表者就是古埃及人以酵母菌 (yeast)(微生物的一種)釀酒的技術。「生物科技」這個名詞直至近年才大行其道;以香港為例,生物科技行業受惠於政府的支持,以及相關產品在日常生活的普及化。簡單如手工啤酒和本地釀酒行業的盛行,皆令市民對生物科技有更多的認識。 |
|
|
2. |
請分別舉出生物科技技術應用於生活及專業方面的三個例子。 |
|
|
|
(i) |
食品產業
我們的日常食糧–麵包,便利用了酵母菌 (yeast) 促進麵團的發酵過程,令麵包更鬆軟和美味。此外,「紅麴米」是以紅麴菌發酵的米製成的,一般用作天然食用色素;馳名中外的港式叉燒,一般是以紅麴米為豬肉染色。在農業事業上,人類亦利用生物科技技術發展基因改造生物(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這類技術可改善或加快動植物的生長周期,或為植物提高抗蟲的基因,或助減少農藥的使用,藉以增加糧食的供應。 |
(ii) |
生物製藥及醫藥行業
胰島素 (Insulin) 是生物製藥技術的重要的例子之一,它可以為糖尿病患者降低血液中的糖分。另一個例子便是生長激素 (Human Growth Hormone, HGH)。透過基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 的技術,為缺乏某些生長激素的人士注射相關激素,藉此為他們補充適當的生長激素,刺激細胞製造有利生長的蛋白質,從而改善他們的體質。 |
(iii) |
環境保育
以位於香港的沙田城門河為例,土木工程署在2000年代初針對城門河的污染、沉積物和臭味等問題進行改善工程,其中一項便是生化處理工程。工程人員將有益的細菌放進河中,以助加快河內沉積物中有機污染物的分解程序,從而改善城門河的臭味和水質問題。 |
|
|
|
3. |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生物科技技術如何幫助對抗疫情? |
|
|
|
在持續的新冠肺炎疫情下,COVID-19 RT-qPCR Testing、基因檢測 (Genetic Testing) 或核酸檢測 (Nucleic Acid Testing) 等生物科技技術變得更為重要。由於部份感染者在確診前未必有明顯病徵,導致他們不能及時求醫,或執法者未能將密切接觸者從社區中隔離,因此檢測部門十分需要上述精準的檢測技術,配合定期檢測和檢疫措施的要求,及早辨別新冠病毒的確診者。此外,疫情亦推動了生物科技的發展,例如更準確的檢測方法、更快速測試試劑等不同產品皆應時而生,幫助對抗疫情的蔓延。
再者,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也是運用生物科技技術而成;研發人員按照不同人種、地域、病毒基因開發有效疫苗,藉以減低人類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保障市民的健康。 |
|
|
4. |
你認為生物科技於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 |
|
|
|
生物科技行業的前景是充滿希望和信心的。以美國為例,當地於60至70年代,便積極發展生物科技。當時行業受惠於美國本土的政策和人才培訓機制,加上正面的經濟及投資環境,均有利該行業及相關企業得到充足的資源配套、人才及資金,加速生物科技的發展和普及化。
至於香港的生物科技發展,特區政府於2002年成立香港科學園,2015年再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兩者積極推動生物科技的發展。透過引進及發掘本土嶄新的科研技術、先進儀器的投放、有系統的人才培訓和積極的融資條件等配套,生物科技的發展及研究,更能獲得大眾的注視,銷售和推廣生物科技產品的渠道亦隨之而增加。相信憑藉政府的適當政策推動,加上大專院校對未來科研專才的培訓,未來本地的生物科技發展,只會更加蓬勃,並為行業的長遠發展奠下良好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