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兩代人植根浸大的藝術夢。陳朗晴校友(傳理) (Sunnie)是位展覽策劃人(策展人),於西九文化區 M+ 博物館從事有關香港視覺文化的研究工作,也是Gallery 27的項目顧問。她父親是本地著名設計師陳幼堅先生,自幼於藝術與設計的氛圍成長,受到母親的啟迪,促使她決意入讀浸大傳理學院,攻讀傳理碩士課程,主修公關及廣告。
植根浸大的家庭 ─ 一切自浸大開始
同是浸大傳理畢業生的母親,對她選讀浸大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陳校友憶述:「多年來媽媽很感激浸大,浸大是她的人生轉捩點。媽媽在傳統中學就讀,以考試為中心的教育制度難以鍛練她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對學習的興趣。浸大傳理啟發她創意和學習。而且老師都是資深公關廣告和傳媒人,他們不但在校與學生打成一片,更不忘提攜後輩,帶他們入行。媽媽畢業後投身廣告設計界,因而認識爸爸。而爸媽在工作上互補長短,爸爸主力設計方面工作,媽媽運用所學,主理公司公關及後勤業務和一切對外推廣及宣傳。在母親的感染下,浸大傳理一直是我夢寐以求的學科。」所以自英國修畢電影和藝術史後,陳校友緊隨媽媽的步伐,攻讀浸大傳理碩士課程。
到底什麼是策展人?策展人做什麼?
當你遊走於展覽場地時,你可知一場展覽背後所需要的每個步驟? 陳校友說:「策劃展覽就是協調和規劃整個展覽所需要的各方資源包括選擇作品、接洽參展人、各文字宣傳設計等,以一個有系統性的形式,透過空間配置、文字,展覽主題等,把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呈現出來讓觀眾了解展覽和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策展人就是要重新演繹藝術品,呈現它不為人知的一面。」因此策展人必須具備優秀的溝通能力。
策展人的苦與樂
陳校友不諱言作為策展人最具挑戰的地方是與藝術家溝通和協調。陳校友續稱:「當策展人的要訣是與藝術家建立互信,浸大傳理和溝通能力的訓練在這方面最能幫上一把,一旦與藝術家建立互信,他們自然信任你展示藝術品的表達方式。而展覽主題於展場及各媒體如社交媒體、互聯網等平台統一地呈現也是一門藝術。說到底,策展人就是透過展覽這個平台,為觀眾帶來一個最理想的觀賞體驗。」
最難忘一幕:為别人開啟藝術之門
在熙來攘往的香港,藝術及展覽館容易被人忽視。然而,Sunnie 卻認為藝術賦予整個城市生命!她娓娓道來從事策展至今,令她最動容的一刻:「有一天下午一對母子老遠從天水圍到她位於港島區的展場參觀。小男孩上午才剛完成考試, 而他是該展覽畫家的忠實粉絲,所以特意前來。於是我立刻邀請那位畫家到來,與小男孩合照交流。小男孩高興得不得了。整個下午都待在展館畫畫。」為更多人打開藝術之門,沒有比這事更美好的了!
策展人須具備什麼能力與特質?
陳校友分享策展人必須具備美感及藝術觸覺,這可透過訓練得來。而且要有一定的學術涵養,通曉美術史,不斷學習,並要多參觀展覽,擴闊視野、豐富策展經驗。
|
|
|
|
 |
 |
 |
陳朗晴校友於2017年於 "Graphic Trial Hong Kong Edition" 一展覽中向觀眾講解作品想要表達的主題。
相片由Gallery 27提供 |
|
|
 |
 |
陳朗晴校友於2015年策展「意匠之心: 柳宗理」亞洲巡迴展覽香港站之展覽
相片由Gallery 27提供 |
|
|
 |
 |
 |
 |
 |
 |
陳朗晴校友於2017參與「好香港好香港」展覽,負責統籌及宣傳工作
相片由 "Very Hong Kong Very Hong Kong" 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