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校友事務處主辦,專為班代表及年輕校友而設的第三屆傑出校友獎高桌晚宴,已於5月26日在浸大校園郭鍾寶芬女士康體文娛中心圓滿舉行。是次晚宴以破紀錄逾200位來賓出席,包括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鄭恩基先生及大學管理層代表。
鄭主席在致辭時感謝三位撥冗出席晚宴的傑出校友獎得獎人向同學分享他們的知識和經驗,並鼓勵浸大社群為社會作出貢獻,做一個良好公民。
今年共有五位傑出校友獎的得獎人 ;出席晚宴的三位傑出校友分別是歐卓榮博士(中醫學及生物醫學)、陳淑薇女士(傳理學),以及趙應春先生(傳理學)。他們不但分享曾於事業發展上面對的挫折和挑戰,更暢談了他們成功背後所秉承的信念和價值。另外兩位得獎人陳葒先生(中國研究/教育學)和廖澤雲博士(英國語言文學)則因事未能出席。
一切以責任感為首重
晚宴以幾位得獎人就着「與傑出校友對話:由學生領袖成為社會領袖的蛻變」之題目展開討論而揭幕。資深傳媒人趙先生認為當社會領袖的先決條件是擁有強烈責任感。他憶述童年時因被老師提名當風紀以協助維持紀律而培養起責任感,而直到今天,對他人的承擔與責任心仍然鞭策着他為社會作出貢獻。
相信上天給你的召喚
席間有不少中醫學的同學正在為畢業後的發展作準備,他們都興奮地期待着大師兄的成功分享。被問到是什麼驅使他建立起今天的成就以及對中醫藥前景的看法,歐博士表示是一夥堅定追隨自己道路的心。雖然剛畢業時因經濟前景黯淡而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歐博士仍然選擇了創業,開設診所並同時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免費中醫諮詢服務,回饋社會。此外,他更成為了使用中藥幫助吸毒者戒毒的先行者,並仿傚「無國界醫生」的概念走訪世界各地向貧困人士提供醫療援助。基於近年香港政府着力於本地及全球推動中醫藥發展,對中醫師的認受性已日趨廣泛,歐博士對中醫藥從業者的發展前景感到樂觀。
專業、敬業、樂業
一位班代表邀請了陳女士分享她對本地傳播媒體未來發展的看法,她認為香港人須珍惜現有的高度新聞自由,它讓我們可隨時隨地獲取從不同角度剖析的各地時事新聞。
至於作為傳媒人如何實踐他們對社會的責任,陳女士以「專業」、「敬業」和「樂業」三個精闢的詞語概括重點;並強調傳媒人須恪守他們的使命,報導必須要基於事實、準確及客觀。
正確態度面對挫折
在實現目標的路途上,我們難免會面對各種挫折。幾位得獎人亦沒有例外。歐博士憶述他初出道時正值SARS肆虐、經濟低迷時期,他只能屈就於一家私人診所工作賺取每月約港幣7,000元的微薄收入;再者,當年社會普遍對年輕中醫師並不信任,促使他下定決心,要改變大眾對新世代中醫師的看法。對陳女士而言,最大的挫折則是多年前曾誤報新聞,讓她至今仍無法釋懷,但學會「只要能拿出勇氣去承認,錯誤是可以獲原諒的」。她還不斷地警醒自己,要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趙先生認為,今天的傳媒人所面對最大挑戰,在於當從學校所學到的價值觀和原則與現實衝擊,例如與商業或政治利益相衝突時應如何處理。以他自己為例,作為管理層,趙先生坦言他一直面臨著四方八面的壓力,包括來自於老闆、前線記者、資源上的限制和社會不同持分者等。雖然不是每一個挑戰都有解決方法,但他強調透過溝通和專業判斷,便可在管理層及前線員工之間取得相互共融的平衡點。
根據香港記者協會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媒體工作者的流失率非常高,其中低工資和艱辛的工作環境被認為是媒體工作者離開此行業的主要原因。趙先生則認為應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個現象,並指出不少傳媒工作者於行內積累了幾年經驗後,大都在其他行業有很好的發展,足以證明傳媒工作者在職場上的價值。他勉勵有興趣加入新聞行業的同學,並認為香港傳媒工作的前景一片光明。
香港的教育政策
另一得獎人陳葒先生雖因事未能出席晚宴,但亦特別就同學對香港教育政策的提問分享見解。陳先生認為,今天的教師所承擔的壓力比20年前更繁重,因期間香港政府曾實施了許多不同的教育改革,學校因而對教師施加了額外的行政工作,令他們肩負許多非學術職務,加上缺乏專業的支援、時間和資源,使教師更加百上加斤。因此陳先生認為,香港教育在硬件方面雖取得很大進步,但軟件方面,如教育空間則仍有待改進。
三位傑出校友獎得獎人最後勉勵同學及年輕校友對事物要抱持開放態度,為未來的挑戰裝備好自己。晚宴於一片熱烈的掌聲中完滿結束,參加者均感謝得獎人分享了他們寶貴的經驗與智慧。
一年一度的高桌晚宴,讓同學及年輕校友從傑出校友獎得獎人的智慧及經驗中學習,晚宴亦成為浸大的傳統,將浸大人的精神不斷延續。
如欲了解更多第三屆傑出校友獎得獎人的資料,請按此。 |
|
|
|
 |
 |
 |
晚宴以破紀錄逾200位來賓出席。 |
|
|
 |
 |
得獎人與參加者分享經驗及智慧。 |
|
|
 |
 |
歐卓榮博士 |
|
|
 |
 |
陳淑薇女士 |
|
|
 |
 |
趙應春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