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傑出校友對話:

The Way to Surf and Serve
第七屆傑出校友獎分享會於6月15日假浸大校園郭鍾寶芬女士康體文娛中心圓滿舉行。是次活動由校友事務處主辦,邀得本年四位傑出校友獎得獎人:區瑞強先生 (傳理學)、雷雅萍博士 (應用生物學)、甄澤權先生(市場學)及楊主光先生 (歷史學),分享他們事業發展及回饋社會的歷程和心得。
勇於踏出第一步,探索自我潛能
有「民歌王子」之稱的區瑞強校友,縷述他雖然於中學時發現自己在歌唱方面的才能,但只是朝著音樂方面發展個人興趣,未曾刻意將興趣變成職業。其後,他被邀請於無綫電視節目《歡樂今宵》演唱,由於聲線嘹亮,獲得著名監製的賞識,邀請他在電視台擔當節目主持及旁白的工作;稍後他更加入香港電台成為DJ,並獲得推出唱片、參與電影及電視劇演出的機會。區校友表示從沒規限自己要走歌手或音樂人之路,因他認為每個人的潛能都有待發掘,毋須一開始就局限自己的發展範圍;他娓娓道來:「當初我只是希望往音樂方面發展,想不到原來自己都可以擔當不同的演藝工作。當你穿過草叢,就會發現世界其實有很多出路,但你必須願意踏出第一步。」他更寄語同學:「邁向人生目標的路上,難免有不少阻礙,你必須要堅持信念,勇往直前,當中亦要有些許犧牲。」
將懷疑轉化成動力
作為浸大孕育的科學家,薈新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校友雷雅萍博士直言,科技創新之路困難重重。香港以金融行業為主流,因此她完成學士學位時,就應否走與科學相關之出路而掙扎一番。然而,雷博士一向對科研充滿熱誠,眼見當時未有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案,她期望通過自己的專業,可以為此不治之症的患者帶來一線曙光。自此,她專攻神經科學,積極研究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治療方法。可是,她的研究往往被別人質疑有關技術的可行性。被問及如何面對,雷博士分享道:「正因為我做的是高新科技,沒有前人的成功實證,當然沒有人會給予肯定。因此,我更加希望成為發明療法的第一人,證明我研究的技術是有效用的。」在研究的過程中,她將別人的質疑轉化成動力,積極於不同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並為研發的技術申請專利,隨後她更善用有限的資源進行臨床試驗,最終證明她研發的技術可行可用。她與同學分享道由於當初能堅持自己的信念,努力不懈,結果成功為神經退化性疾病的患者帶來生機,造福社群。
成敗由自己掌控
香港著名職業魔術師甄澤權校友,現為浸大魔術學會榮譽會長;他與魔術的緣分始於浸大。當年於浸大國際學院就讀時,甄校友得悉學院設有鮮為人知的魔術學會,在好奇心驅使下開始接觸魔術。自此,他迷上魔術表演,並醉心鑽研魔術,屢創新猷。過去十年間,他獲國際魔術獎項不勝枚舉,更曾進行世界巡迴魔術表演,得到國際的肯定。甄校友的魔術之路看似一帆風順,但他不諱言,因疫情關係,他的魔術表演不得不暫停超過一年。縱然身處低谷,他與同學分享他的心路歷程:「人生總有高低,只要堅持自己熱愛的事,保持正面的心態,總會尋覓到出路。」另外,被問及如何面對魔術失手時的尷尬情況,甄校友表示練習時亦會預演失手的情況,從而尋求補救方法。再者,魔術表演的每一步都是由魔術師掌控,所以即使失手,仍可順勢調節表演的步伐,觀眾亦未必察覺到。最後,他更即席表演,寓意在座的都是浸大人,希望大家都心繫母校。
發展事業好比人生馬拉松
身為香港寬頻集團持股管理人及執行副主席的楊主光校友,表示儘管在浸大主修歷史,亦無阻他畢業後在商界發展。他認為學習歷史可以借鏡前人的經歷,鑑古知今;加上楊校友在大學時經常參與系會的活動,有助鍛練他的領導才能、組織及決策技巧,使他日後身處營商的環境下無往而不利。此外,他更積極學習新知識、增長見聞,在1999年電子商貿還未盛行之時,他率先報讀本地首辦的電子商貿碩士課程,為日後發展數碼營銷業務奠下穩固的基礎。楊校友以自身的經歷,勉勵非商科出身的同學,切勿妄自菲薄,他說道:「我不認同在大學修讀某些學科會較為「煞食」,其實發展人生事業好比一場馬拉松,商科出身的同學在事業起步的數年間,發展或許會比同輩稍為優勝,但只要自己肯努力不懈、不斷進修和為自己增值、主動爭取機會及累積經驗,樂意接受新事物及擁抱改變,仍可在往後的日子加快進度,獲得長足的發展。」楊校友心繫浸大,他表示公司亦會為浸大的同學提供機會,好讓他們一展所長。
在分享會期間,四位傑出校友獎得獎人和與會者分享他們的寶貴經驗和人生智慧,為同學及校友帶來發人深省的啟悟,而分享會亦在觀眾的熱烈掌聲中圓滿結束。
|
|
|
|
 |
 |
 |
四位傑出校友與參加者分享寶貴的經驗和智慧。 |
|
|
 |
 |
區瑞強校友 |
|
|
 |
 |
校友雷雅萍博士 |
|
|
 |
 |
甄澤權校友 |
|
|
 |
 |
楊主光校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