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uddy Post 今期訪問了英國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黃良喜博士,他分享了他對語言學的熱忱和對教學的使命。
記者:是甚麼吸引你修讀語言學?
黃博士:純屬意外!我中學時期的學術成績可說差强人意,但慶幸能入讀文學院。最初我的興趣是戲劇和中國語文硏究,但朋友則建議我一試語言學,未幾即被其文理相通的特性深深吸引。它一方面是對人類認知能力的科學硏究,另一方面則探討人文學科的精粹-語言。我們大多對自身的語言有濃烈的感情,但鮮會從更廣義的層面認識和探討其他語言。我們對人類的語言之認識可謂微不足道,對自身母語亦然。
記者:黃博士對教學的使命是甚麼?
黃博士:我希望同學能認識及明白到大自然並不如學術科目般分門別類。真正的知識建基於完全的理解和以經驗為依據的事實,從自然界的基本推展至人類想像的極限。對真善美的追求則始於面對事實真相的勇氣,即使其違背了眾所週知的常理。比如說我們不時批評時下年輕人多懶音,事實上發L音其實比N音所運用的肌組群更為複雜和困難,那又何以評之為懶?我們必須兼具勇氣和明辨事理、接受新思想的胸懷。
記者:可否講述一下你的硏究興趣?
黃博士:我的研究是音系學,主要針對人類語言語音系統作科學分析,研究不同的聲音元素是如何被串接、組合起來而形成一個特定的語言,並且表達出特定的意義。詩歌的音韻的抑揚頓挫正是由語言音系所衍生而成。至今,我已就音韻與音樂之間的關系,以及亞洲的不同聲韻在英語發音上的變化等進行硏究。此外,我亦就中國語文詞彙的不同應用進行分析,如「方便」一詞,既可作名詞、也可作形容詞及動詞使用,相對而言,「跑」一字則永不可作形容詞使用。不難明白,應用上的複雜性對其文理語法的影響。
記者:除可成為教育工作者,語文及語音學的畢業生還有何出路?
黃博士:他們的出路十分廣泛,如從事資訊科技、醫療、法醫鑒定、考古及歷史硏宄,以至軍事應用等;教學、新聞工作及創意寫作等較廣為人知的行業,只是冰山一角。
記者:今天不少僱主都對年輕人語文能力表示不滿,尤以英語的表達能力為甚。黃博士有甚麼建議給年輕的一輩呢?
黃博士:香港人自少學習英語,懂得大量的英語詞彙;雖然他們未能說得一囗純正的英式英語,亦不是本地英語教學的目的,我們亦須明白及接受每個不同地區都會擁有其獨特的語文結構模式。我們期待的是港人能以英語清晰表達所思所想。我觀察到港人面對的問題在於思路未夠清晰及欠缺自信。他們或可嘗試以下方法從以改善:(一)說話前先思考清楚;(二)說話速度減慢、留意發音是否正確;(三)多用短句;(四)先找出關鍵字再建構句子。
然而我們要明白不同人會有各自面對的不同問題,或許因性格、自信或各種因由,沒有單一解決之法。我想只要有誠意溝通,語言以外還可以身體語言表達,就絕對沒有問題。
(此文乃撮譯自英文原文)
受訪者檔案
黃良喜博士於美國洛格斯大學獲取博士學位,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系副教授。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