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院院長卓伯棠教授
今期《浸大.訊》訪問了電影學院院長卓伯棠教授,分享他對學院及香港電影業發展的見解。
記者:作為電影學院院長,可否分享一下你對學院發展的願景?
卓教授: 創意工業在香港擔當重要角色。電影學院的使命是為創意工業培養未來領袖及創意人才,是當代文化的重要一環。
記者:學院有什麼核心課程?
卓教授: 浸大於2009年成立電影學院,以配合香港及內地媒體的高速發展。學院的課程全面,包括電影專業課程(高級文憑)、學士及兩個碩士課程。同時,學院亦全力支持系內同事及駐校藝術家的研究及創意項目。
高級文憑課程多元化,計有編劇及導演、電影製作管理、電影製作技巧(電影攝影、燈光及藝術指導)、後期製作及影視演藝。此外,學院正籌備開辦多一個電影管理學碩士課程。此課程為全港首創,旨在提供一條龍電影製作技巧及製作管理訓練,任何主科的本科畢業生均可報讀。
記者:學院畢業生的事業發展機會如何?
卓教授: 未來將有三間新電視台包括香港寛頻、nowTV及有線電視投入服務,相信對劇本的需求甚殷。
記者:之前你從事電影業,是什麼驅使你轉至學術機構發展?
卓教授: 1987-1988年間,我在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擔任高級監製,主要拍攝每集1.5小時的電視劇。由於經常當夜班,我經常在日間失眠,身體開始出毛病,包括氣管炎和不停咳嗽。因此,我辭掉工作,申請到學院任教及研究,並十分喜歡在學院的工作。
記者:收取次表演為主修的學生時有什麼評審標準?
卓教授: 我十分注重學生的性格,他們都要入型入格。當然擁有吸引的外表也是準則之一,要上鏡才能吸引觀眾。
記者:你最喜歡哪部電影、哪位導演?
卓教授:
我喜歡的電影很多,包括1971年由胡金銓執導的《俠女》、李安的《臥虎藏龍》、希治角的《驚魂記》及《鳥》,還有Stanley Kubrick製作的《2001太空漫遊》,我尤其喜愛俄羅斯導演維托夫的《持攝影機的人》,十分經典,創意非凡。此電影雖然於1929年拍攝,但所採取的技巧至今亦廣被應用。
記者:你對未來電影製作趨勢有何看法?
卓教授: 受全球一體化影響,內地電影業蓬勃發展。據估計,內地投資者每年有高達人民幣100-150億投放於電影業。故此,對電視製作人才的需求亦飈升。據我所知,內地對編劇的需求甚殷,編劇在香港的工資約為每月港幣兩至三萬元,但內地則可高達每集人民幣二萬至五萬元。換言之,以十集的電視劇算,編劇在香港和內地收入的差距是十倍。
記者:可否分享你的人生座右銘?
卓教授: 「想做就去做,並要現在做」便是我的人生座右銘。我最反對只想而不幹。其實,當你開始了做一件事,你會發現身邊很多朋友都會拔刀相助。如果你永遠停留在想的階段,你永不會成功。
受訪者檔案:
卓教授現任浸會大學傳理學院電影學院總監,1977年於南加洲大學取得電影藝術碩士學位,2001年於浸大取得博士學位,並同年獲委任為浸大電影電視系系主任及助理教授。他曾於電視廣播有限公司及台灣電視台當導演。新近著作包括香港新浪潮電影(1979-2000),全球華語影視產業與管理、侯孝賢電影講座及嚴浩電影講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