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HKBU   |   ENG     
  
 
2017年1月
 
薪火相傳、濟世利人:專訪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會長林振邦、副會長賴希聖
 
《浸大 • 訊》今期專訪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會長兼註冊中醫師林振邦校友和副會長兼註冊中醫師賴希聖校友,二人分享如何與中醫學結緣、立志行醫及有關校友會的動向。二人皆受長輩薰陶而修讀中醫,後期更獲同系老師及前輩指導,畢業後各司其職;加入校友會後亦目標清晰,矢志為學弟學妹創造更美好前景。「薪火相傳、濟世利人」可謂二人寫照。

記者:為何當初選擇修讀中醫課程?

林校友:主要是興趣和現實使然,我的親戚是中醫師,自幼接觸相關知識,從中學開始便產生興趣。中醫既有文史哲背景,又屬專業範疇,十分有趣,故大學選修中醫。

賴校友:我的修讀原因與振邦相近,我的家族以中醫為業,至今已第八代,我從小就接觸中醫知識。起初我對中醫的興趣不大,覺得這門學問很沉悶,需要埋頭苦幹,因為我看見父親每次拿起有關書籍一讀便是數小時。後來,我逐漸受到薰陶,自幼感冒都不會看西醫,只靠家人以中醫方法治療;長大後自己身體雖不算是非常好,但起碼無病無痛,所以我相信中醫的功效。於大學選科時,由於與醫學有關的課程選擇不多,而且香港的主流醫學以西醫和牙醫為主;如果對兩者的興趣不大,可選擇入讀輔助醫療課程;不過我想直接治療病人,所以最後選擇了浸大中醫,其實父親對我的影響最大。

記者:在浸大讀書的時候,誰給你們很大的影響?

林校友:有兩位教授對我影響至深,第一位是何紹奇教授,另一位是李致重教授,他們忠於崗位,克盡己任,教學能夠深入淺出,臨床又能展現中醫風範,他們讓我知道中醫能夠達至如此境界,在不同崗位都能夠表現出色。另外,同系的學兄學姐對我的影響也很大。我剛入大學時,對四周環境感到陌生,故常以學兄們為榜樣,看見他們在圖書館溫習,我亦留在圖書館溫習。不論是人生態度還是事業的建議,他們都給我莫大啟迪。

記者:那麼你們有沒有學習心得或經驗,可與大家分享?

賴校友:中醫是一門仁學仁術並重的學問,一方面要鑽研經典,另一方面也要醫德和同理心,這樣才能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法。例如一位病人表示自己失眠,我們可以不尋根究底,直接提供最常用的安神中藥給病人服用,可是這種方法只是治標不治本,有時病人感到不適不單只是身理問題,可能也有心理因素,例如曾經歷不愉快事情,所以我們要嘗試了解病機,才能對症下藥,否則事倍功半。

林校友:不過這方面我們會遇到一個現實問題,很多中西醫都希望更了解病人,無奈香港人生活繁忙,醫生每天要面對眾多病人,根本沒有充裕時間與病人詳談,我們只能盡力平衡兩者,而我們加入校友會的其中原因,也是希望改善這方面的問題,讓未來有志入行的學弟學妹有更好的前景,做個更好的中醫師。

記者:能否簡單介紹中醫藥校友會的方向和發展?

林校友:中醫藥校友會定位與其他校友會有點不同,我們的定位是關注學術及政策的專業團體。在學術方面,定期舉辦研討會和校友分享會,與中醫校友及同業分享中醫藥學的最新發展。我們在2016年四月獲浸大全力支持,舉辦了一連三日的《傷寒論》六經辨證與臨床應用課程,亦邀請校友主講,為浸大中醫學生闡釋行業的發展和就業的準備等。校友會與院方有多方面的合作,包括容許中醫校友參與教學及舉辦各項講座等,這些做法可以說是浸大中醫的特色,其他院校類似活動相對較少。在政策方面,校友會致力加強與其他院校的中醫校友會合作,向各院校反映意見,以爭取更多教學資源和改革課程。我們亦會撰寫各類文件,呈交予不同政府部門,也盡量出席不同委員會,向各界如實報告中醫行業的現況,冀能進一步改善就業環境,令我們畢業的學弟學妹前途更光明。

記者:最後能否與讀者推介一些養生之道?

林校友:很多人或傳媒都喜歡中醫提供食療指引,我們認為養生其實不需要特別追求,只要有健康飲食,作息定時,有適當的帶氧運動,同時保持心境愉快便可以了,並不需要特別飲用某些湯水或戒吃某種食物。我經常對人說可以吃自己喜歡的東西,倘若之後感到不適以後便少吃,盡量淺嘗。

賴校友:其實戒口是很辛苦的,我只會建議皮膚病患者戒口。我同意振邦的說法,作息定時非常重要。《黃帝內經》有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中醫著重調神,不需過分追求健康食品,這樣反而變得執著。

受訪者檔案:

林振邦校友:註冊中醫師,中國執業藥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會長;2009年修畢浸大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課程,現於北京中醫藥大學醫史文獻學系修讀博士課程。

賴希聖校友:註冊中醫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副會長;2009年修畢浸大中醫學學士及生物醫學理學士(榮譽)課程,2011年修畢浸大中醫學碩士課程,現於祖傳中醫診所執業。
 

校友林振邦(左)和賴希聖(右)
 
 
林校友
 
 
賴校友
 
 
 
Back to The BUddy Post January 2017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  |  支持浸大  |  更新個人資料  |  聯絡我們  |  訂閱  |  取消訂閱
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立即讚好 「浸大校友」專頁
如欲暫停收取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的電郵訊息,敬請電郵至 alumni@hkbu.edu.hk.
© 2017 香港浸會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