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浸大‧訊》訪問了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及首席講師文樹森校友,暢談他於電影及傳媒行業的豐富經驗及電影學院的一些嶄新項目。
記者:可否介紹一下你自己及分享你在香港及新加坡兩地傳媒業的經驗?
文:我畢業於傳理系,主修新聞,之後在香港各個電視台包括佳視、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麗的電視及香港電台都工作過。80年代,新加坡政府要重組媒體業發展,需引進一批專業人才 (約150人) ,將香港媒體的營運模式及技術複製到當地,我是其中之一,這便開始了我在新加坡的事業,一做便是33年。我負責的工作包括創作、培訓及管理。新加坡有四個種族:華族、馬來族、印度及歐裔,他們的節目電視內容我都管理過。在媒體方面,我擔任過電台、電視及電影的管理工作,又負責開發新的電視頻道,我亦在新加坡政府的媒體發展局當過司長。其他跨國工作經驗包括臺灣衛星台和荷里活公司亞洲總部的主管。
記者:香港及新加坡兩地的電影和電視業有什麼不同之處?
文:新加坡的主流電影不如香港的主流電影多,人口由四個主要族裔組成,文化是多元的,說的是不同語言,所以很難找到所有人都有共嗚的題材,就算有也很難打入國際市場。但藝術片相對活躍,如《爸媽不在家》便在全球各電影大獎中取得39個獎。在新加坡,電影還不能算是工業,而是凝聚社群的工具。電視製作方面,也遇到同一個問題,所以不輕易打進國際市場。
記者:你多年來一直在電影及傳媒業發展,可謂商界中人,為何決定回到母校執教?
文:我看到大中華媒體市場對媒體管理專業課程的需求越來越大,而我的工作經驗剛好能配合。其實,之前我亦在中山、上海和北京等地教授過媒管理課程,亦在浸大電影學院當了三年榮譽顧問。我的工作經驗使我緊貼市場走勢。我認為教學並不單是分享經驗,而是將學府與市場聯繫,這是我最希望做到的事情,我亦希望以教育下一代作為事業的最後一章。現在我教的科目及課程包括On Non-scripted Content in Asia、媒介管理碩士課程及製作管理碩士課程。
記者:請問學院未來有什麼新項目或舉措,讓學生擴闊視野?
感謝協理副校長及傳理學院院長黃煜教授的遠見及在電影學院總監葉月瑜教授領導下,為了給學生更多拍電影的實踐經驗,我們推出了Studio-i 計劃,希望學生能夠提交創作意念,學院則提供一切配套,包括器材、人力和資金等,讓他們將意念拍成電影。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三年能拍一套長90分鐘並在戲院上映的劇情片及三套微電影。Studio-i 計劃歡迎所有電影學院學生及2010至2014年畢業的校友提交計劃,所有計劃將由顧問評審團評審,選出最有潛質者開拍製作,我們會安排專業導師參與指導。
記者:你認為同學在修讀電影後的出路如何?
文:今天學生無論修讀電影、電視或新聞,需要的都是說故事的能力和方法。所以學生最大的挑戰是自己是否有這能力。有這能力的話, 他們可以做導演、寫劇本、做監製或管理財務。
此外,同學要肯做肯捱,因為在電影或電視行業,新畢業生的工資通常偏低,而做的亦是相對細微的工作。勤力亦不一定代表成功,因為這行業是經營情緒和情感的,所以首三年是相對難捱的。我給同學的忠告是,不要急於爭取肯定,反而要爭取融入團隊的機會,爭取信任,多與人溝通。一個學位不一定馬上帶給你肯定, 但它給你基本的行業知識,讓你能夠迅速融入這行業,一步步達到理想。
受訪者小檔案:文樹森校友畢業於香港浸會學院傳理系,現擔任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及首席講師,是全方位區域資深傳媒人,30年來在不同平台包括電台廣播、電視頻道、電影投資製作公司及新加坡國家媒體發展局深度參與創作製作及管理。他於2007年獲美國娛樂雜誌VARIETY 選為亞洲50名傑出電影領袖。 |
|
 |
 |
 |
浸大電影學院副總監及首席講師文樹森校友希望將他豐富的媒體管理經驗傳授給浸大學生 |
|
|
 |
 |
文校友介紹學院的新計劃Studio-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