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歐卓榮先生(中醫)
今期《浸大‧訊》訪問了於中醫藥學院畢業,剛奪得「全球青年創業家大獎」的歐卓榮校友,與大家分享他的行醫行義之路。
記者:你在什麼時候立志入讀浸大中醫藥學院?
歐: 小時候,我是居住在臨屋區的,衛生環境很差,我們一家人的收入也微薄,所以當生病時,往往只採用市面上的中成藥如牛黃解毒片、銀翹散等去處理身體的毛病,但我服用這些成藥也覺見效。到了唸中六的時候,政府開始大力提倡中醫藥發展,於是我決定入讀浸大中醫藥學院。當初,家人以為唸中醫的出路就只是在傳統的藥材店舖行醫,對我的選擇也曾經反對。但最後我決定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並且無悔。
記者:唸中醫辛苦嗎?
歐: 我在中學是理科生,當中醫所說的卻是陰陽五行,與科學有不同之處,所以需時適應。還記得開學不到十天,便有第一次的測驗,要我們記熟全身的骨頭,所以唸中醫一點也不容易,但我喜歡。
記者:在浸大時除了唸書,還有什麼活動?
歐: 我在唸浸大的第三年開始入住蔡元培堂學生宿舍,認識了很多同學及師弟妹。他們經常問我一些中醫的知識,有時他們的身體出現毛病,便問我吃什麼成藥比較好,回想起來也覺有趣。在畢業後,我分別當過蔡元培堂舊生會第一屆會長及中醫藥學院全日制課程校友會第二屆會長。
記者:你是何時開始創業,建立自己的中醫診所?
歐: 我是在2005年畢業的,當時的經濟環境不好,中醫診所又少,所以畢業後的首三年,我的工資都比較低。還有,我們這新生代的中醫畢業生看起來很年青,一些比我們成熟的前輩便對我們起疑心。這些背景使我和我的好同學、好拍擋彭愉康開始構思創業。我們的共同夢想是希望讓市民認識新生代中醫的存在和專業。於是,我們開始尋找資料,並參加了香港青年協會的「青年創業計劃」,最後成功地開創了我們的診所。
記者:創業之路有什麼苦與樂呢?
歐: 其實我十分享受創業和管理業務的過程。以前受聘於人時,往往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沒有太多彈性。但自己創業卻能實現理想。例如:我希望能以中醫藥方法助年青人戒毒,便於2010年時與聖公會的新念坊長期合作提供戒毒義診服務,協助濫藥的年青人接受治療,舒緩他們於戒毒過程的不適及協助他們固本,至今服務已超過500人次。營運自己的診所還需要經常思考,制訂長遠的計劃,因為如果診所搞得不好,會影響到病人及員工。至於苦處,就是我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比以前少。
記者:可否分享一下未來的事業大計?
歐: 我們現在有五所診所,分別位於灣仔、荃灣、油麻地、深水埗和寶琳。展望未來,我會繼續發展連鎖式的診所,加強市場佔有率及讓更多市民認識新生代專業的中醫服務。
記者:我知道你最近奪得「全球青年創業家大獎」,請分享你是如何奪得此獎?
歐:
我們參加了此獎三年,首兩年都未能進入八強。到了2012年,我們終於能夠擊敗全球數十個國家及地區的青年創業家,進入最後三強,最後奪得亞軍。在參加奬項的過程中,我能與不同國家的青年創業朋友互相交流,擴濶了我的眼界,也認識了很多新技術。
記者:請分享一下你的義工及義診經驗?
歐: 我跟我的同學經常想,無國界醫生做得如此出色,能幫助那麼多人,究竟我們可否以中醫進行同類服務呢?2008年,我們終於找到了菲律賓一家福利機構,與他們合作,推出義診服務。最初,我們的服務時間只有約兩星期,之後,我們找到更多義工醫生加入義診行列,並成立全仁中醫,能為病人診症的時間於是得以擴展。現在,我們在菲律賓義診的時間長達9個月。除了菲律賓,在剛過去的聖誕節,我們到了緬甸邊境落後的村落義教中醫,希望能達至助人自助。我們在那裡教導五條村的年青人一些基本的中醫概念及醫術如拔罐、刮痧、耳穴貼紙及八段錦等。是次計劃相當成功,所以我們準備在2013年策劃更長盡的課程,繼續到落後的鄉村做培訓,希望能夠訓練出一群「鄉村針灸師」。
記者:要成為一個出色的中醫,需要什麼條件?
歐: 行醫者一定要有心,不要只向錢看,要以知足和助人的決心去醫好病人。我們中醫的精神是「大醫精誠」,就是說要不問地位階梯,以至精至誠的醫術幫助人。
記者:有什麼勉勵說話給浸大學生?
歐: 我覺得每個人都要嘗試做夢,想像一下如何可改變社會,勇於嘗試。我們亦應有目標,並好好地計劃人生。最後我們要懂得施予,與人分享。
受訪者檔案:
歐卓榮校友為中醫藥學院畢業生,於2008年與同學彭愉康校友創立康德堂中醫診所,於2012年擊敗全球數十個國家對手,勇奪「全球青年創業家大獎」亞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