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HKBU   |   ENG     
  
 
2018年2月
 
極地人生 何懼挑戰
張偉賢校友
 
奧地利極限登山家Thomas Bubendorfer曾言道,「生命應接受夢想的挑戰,經歷風險和失敗的考驗。」首位華裔遠征顧問及極地探險專家張偉賢校友(體育及康樂管理),以生命實踐這句格言。

極地、冰川、企鵝與熊,在大眾眼中可望而不可即的紀錄片風光,卻是張偉賢校友的生活日常。多年來,他遊走於人煙罕至的浩瀚雪地,帶領世界各地旅客探索極地,窺探大自然的奧秘,領略生命的真諦。

2010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後,在過去七年,張校友幾乎長駐極地,擔任國際經驗登山嚮導、南極滑雪教練及極地探險隊隊長:「我的工作是帶領旅客觀察野外生活、探索冰川及登山。」除了帶領旅客認識極地之美,他更熱衷於推動環境保育,希望引起公眾對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的關注。

蛻變之行 始於浸大

張校友對大自然的好奇始於大學年代。於浸大就讀期間,張校友先後取得十一項獎學金到外國交流,拓闊視野:「我非常感謝浸大給我機會,讓我可以追求夢想,展開探索之旅。」他率先感謝浸大體育學系副系主任周碧珠教授對他在學時的照顧。問到對他影響最深的人,張校友直言是香港著名探險家李樂詩博士。他憶述,07年為了參加美國環保組織「2041」的南極探險之旅,主動聯絡素未謀面的李樂詩,幸獲李博士的推薦,讓他成功在二千多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代表香港到訪南極。

那次南極之行燃起了張校友對極地的熱情,但其探索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雖以一級榮譽成績畢業,惟他花了半年時間仍未能在港覓得工作,最後毅然前往瑞士發展。初時他只能擔任廚房及清潔工,機緣巧合之下,獲彼鄰的公司賞識聘為登山教練,向極地探險之路進發。

生死時刻 仍雲淡風輕

每逢南極開季,張校友便會花逾四個月時間於極地地區擔任教練及嚮導工作,靠的只是小小的帳篷與睡袋。這讓他養成簡樸的美德:「我學會將裝備減至最少,才可以在雪地上輕巧地行走,發揮自己的潛能。」

說來容易,惟探險與不安總是如影隨形,張校友也有過不少驚險時刻,他憶述:「我的船曾被困於巨形浮冰之中,歷時一個月。當時天氣惡劣,船隻須等浮冰融化才可駛走,我唯有在船上看書。」經驗豐富的他深諳處理危機首要保持冷靜。問到要如何煉就平常心,方可在生死關頭處之泰然,張校友淡然回應:「恐懼是沒有用的。」

未懼改變 走出舒適區

事實上,由香港這片彈丸之地,走到氣候變化萬千的極地,張校友的最大原動力正是恐懼。「人生最大的危險就是安全感。在德文裡,『Entscheidung』解作決定,而這個詞語同時亦有『離開熟悉的』含義。每當我們決定離開熟悉的地方,自然會有恐懼,但亦因此我們會有新的體驗。」

勇往直前,是張校友給予年青一代的最好建議。「不論是精神或是行動上,永遠不要停下來。勇於肩負不同使命,我們才能吸取經驗,發現自己有所成長。」能夠於多變的環境之中保持平靜,也許就是走出舒適區的關鍵。

3月15日,張校友將聯同李樂詩博士於校友事務處舉辦的公開講座:「極地‧人生 — 與張偉賢校友和李樂詩博士相遇在浸大」,與大家進一步分享他們的極地見聞,歡迎各校友出席。詳情如下:

日期: 2018年3月15日(星期四)
時間: 下午4時30分至6時30分
地點: 香港浸會大學教學及行政大樓二樓曾陳式如會堂(AAB201)

把握機位與兩位極地探險家一起探索極地人生,請按此報名。
 

極地探險專家張偉賢校友七年來帶領各國旅客探索極地。
 
 
白茫茫的雪地人煙罕至,張校友常以鏡頭捕捉小企鵝的可愛一面。
 
 
帶領旅客認識極地之美是張校友的工作之一。
 
 
為保留體力,張校友習慣輕裝上陣,一個小帳篷及睡袋已足夠他於極地留宿。
 
 
錢大康校長(右) 於2017年參加由張校友帶領的極地探索之旅(左)。
 
Back to The BUddy Post February 2018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  |  支持浸大  |  更新個人資料  |  聯絡我們  |  訂閱  |  取消訂閱
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立即讚好 「浸大校友」專頁
如欲暫停收取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的電郵訊息,敬請電郵至 alumni@hkbu.edu.hk.
© 2018 香港浸會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