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Eng
The BUddy Post
What's Up
 

香港浸會大學校友馮英騏(體育)

今期《浸大.訊》訪問了剛獲選為2013年十大傑出青年的體育學系校友馮英騏,分享他在體育和事業上的種種挑戰和經歷。

記者:可否分享一下你的故事?

馮: 我的故事應從我十三歲那年說起。那一年,我在一次意外中跌斷了手,細菌感染傷口,我導致的脊椎神經受損及下肢癱瘓,從此便開始了我的輪椅人生,直至2000年,我才能再次站立起來走路。

記者:你是如何再次站起來的?

馮: 我最初是需要扶著東西才能行走的,後來我開始依賴腳架走路,再後來我不斷嘗試,找到一個能站穩的方法,然後再慢慢嘗試不依賴任何物件走路,終於我在2000年能再次「腳踏實地」走路,說來也是奇蹟,亦是意志的體現。

記者:你是何時開始學習輪椅劍擊呢?

馮: 我在約1994年開始學習輪椅劍擊,一學便愛上這種運動,後來更成為專業的輪椅劍擊運動員,每天放學後由四時練習至十時,同時要兼顧學業。所以,那時我要跟校方溝通,做好時間管理。由1995至2006年,我是香港輪椅劍擊隊成員,至2006年時我正式退役。

記者:正式退役前,你如何鋪排你的學業或事業?

馮: 每個運動員都有退役的一天,所以我於2004年入讀浸大體育系學位課程在三年的課程中,我學會如何透過體育去教導別人及一些有關康體運動管理的知識。在修讀學位課程時,我發現自己比較喜歡讀運動醫學,所以在浸大畢業後,我到了台灣修讀運動生物力學碩士學位,及後再回港修讀矯形外科及創傷學博士,並於博士二年級時放棄博士學位,再轉攻物理治療碩士課程。我希望能夠憑自己的一雙手去幫助病人康復。2014年開始,我便會到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

記者:可否分享一下劍擊運動帶給了你的益處?

馮:劍擊訓練了我的思維,獎牌反而是次要。首先,我在這運動中學懂了物理學,就是以最短的距離、時間和能量攻擊對手,而這也可以應用到我的工作上。例如,我要成為物理治療師,那我應該怎樣做才能最快達到目的呢?第二,我學懂了觀察。我觀察到香港人,特別是長者是非常需要關愛的,而關愛並不是以機械可以取代,所以我選擇修讀物理治療,希望用我這雙手送上關愛。最後,我學懂戰術。我們鋪排人生,也需要有策略。舉例說,現在我獲選為十大傑出青年,我希望能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去幫助別人。

記者:你認為當選為十大傑出青年,需具備哪些條件?

馮:我認為「傑出」的定義,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專長裡有甚麼突出的表現,而不是拿甚麼獎項。在我而言,「傑出」是一個人能將自己的信念推廣開去,使社會上的人跟隨自己去服務社群,推動社會進步。自2006年退役後,我做過很多事情以推動傷殘人士參與運動。我又在國際殘疾人士奧委會的級別鑒定委員會中擔當委員,以確保每位參賽的運動員都在公平的環境下競爭。此外,我亦積極協助本地殘疾人士參與香港馬拉松輪椅組的義務工作,希望能推廣「共融運動」,在同一日,同一條競賽路上,能見證著更多傷健人士與正常人一起比賽。

記者:你有甚麼勸勉的說話給浸大的師弟師妹?

馮:大家不要盲目追求學位,而是要知道自己想得到的是甚麼東西。我有一個看法,就是:「當我發現自己甚麼都懂=學士;當我發現自己有一點不懂=碩士;當我發現自己甚麼都不懂=博士。」我們要追求的是學問,而不是學位。而且學問背後必須有一個動機或原因,我們需要時刻問自己為何需要追求學位。

受訪者檔案:

馮英騏校友畢業於浸大體育學系,剛獲選為2013年十大傑出青年。他於1995年至2006年是香港輪椅劍擊隊成員,並在2000年悉尼及2004年雅典殘疾人士奧運會輪椅劍擊項目中,共奪得五金一銀一銅。2001年他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並於2004年成為再生會「十大再生勇士」。

 

 

馮英騏校友剛獲選為2013年十大傑出青年

馮校友認為「傑出」的定義是一個人在自己的專長裡有甚麼突出的表現
 
 
Back to The BUddy Post February 2014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聯絡我們   |   取消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