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HKBU   |   ENG     
  
 
2019年12月
 

學生為本教育
香港浸會大學協理副校長(學生體驗)
麥福達教授專訪

 

香港浸會大學新任協理副校長(學生體驗)麥福達教授於今年八月履新。麥教授是一位生物醫學工程專家,一直專注生物醫學工程及復康工程工作。年輕時於美國讀書,因心繫香港,於80年代返回香港,先後於香港理工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工作。他曾任香港理工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發展)及學務長,於跨學科教學與研究,及學生事務管理方面經驗非常豐富。麥教授將領導浸大在學生發展的工作,致力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機會,支援學生身心健康。麥教授自上任以來,接觸及認識了不少浸大的師生,對學生真誠和樸實的印象特別深刻。「我很高興擔任協理副校長(學生體驗)一職,協助推動大學邁步向前。」他期待與教職員團隊一起努力,為大學服務!「大家共同努力,可發揮更大的作用。」

 

推廣跨學科教學

麥教授上任後的首要任務是推廣跨學科教學。麥教授認為,現今的知識種類繁多、日常生活事務涉及學科範圍廣泛,因此跨學科學習越趨重要。「學生不應局限於自身的學科領域,應多接觸跨學科交流,學習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模式。」麥教授期望透過推動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培養學生跨學科的學習和多元化的思考能力。他參考了各地院校的通識教育,以美國為例,麥教授指在美國大學裡修讀工程學的學生也需要修讀人文學、社會學等學科。他續指出香港各大學如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皆提供跨學科學習活動和通識課程,讓來自不同學系的同學就共同的專題進行討論和資料搜集。綜合各院校的經驗,麥教授表示浸大現有的通識課程著重跨學科學習,具創新性且豐富多元,管理團隊亦持續著力優化課程。他補充說:「可探討實行住宿舍堂教育(Residential Hall Education)的可行性,嘗試把跨學科學習融入宿舍教育,為學生提供課堂外的跨學科學習體驗。至於具體機制和做法則需進一步研究。」麥教授期望凝聚不同的想法,推動創新思維、意念及進步。

 

促進學生全人發展

麥教授致力協助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體驗,培育學生具備創新的熱誠和思維、溝通能力、關愛的素養等。除跨學科學習外,他期望能為學生增加「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的機會。麥教授指出現時浸大為學生提供眾多課外活動;惟不少學生來自基層家庭,經濟上未必能夠負擔課外活動的支出,故他希望籌集資金,增設獎學金資助課外活動,讓更多學生受惠。另外,麥教授亦重視學生的身心發展。有鑑於香港近來的社會氣氛,麥教授表示擔心學生因此而產生負面情緒和無助感。「學校正透過與學生對話,多了解學生的需要,以協助學生面對當前困局。」麥教授說:「我們要有同理心,建構有意義的對話,讓學生感到有希望。」

 

勉勵年輕人

麥教授是一位基督徒,他坦言遇上了盧雲神父(Henri Nouwen),影響了他對復康服務以至對人的價值觀的看法,並改變了他日後從事教育的理念。他分享道:「盧雲神父離開任教的哈佛大學後,到黎明之家照顧殘障人士。盧雲神父曾在他的書作中提到:『黎明之家有很多人沒有自我照顧能力,他們是被世界遺棄的人,因為世界只看重健全、聰穎、健康的人。』盧雲神父看待殘障人士的態度,讓我了解到每個人都有珍貴的一面、個人的獨特性和潛能、毋須別人的肯定。」麥教授更形容自己最初是一個任務導向(Task Oriented)的人,接觸了學生事務後,處理事情變得較人性化。麥教授更直言曾質疑自己:「來浸大的前一年,我曾因未能適應因年紀所帶來的改變而有過掙扎,後來我慢慢接受了不同模樣的自我,更不會因這些改變而影響我培育下一代的工作。」最後麥教授以自身經驗勉勵年輕人:「不要讓過往經歷局限自己,做事要有熱誠和恆心,不要計較;儘管困難仍要堅持做,即使做得不好,仍可從中得到學習的機會。」

 


麥福達教授

 
 

麥教授參觀巴黎橘園美術館 (Orangerie Museum)。

 
 

麥教授與他的博士後導師毛昭憲教授 (前排右二)。

 
 
Back to The BUddy Post December 2019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支持浸大  |  更新個人資料  |  聯絡我們  |  訂閱  |  取消訂閱
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立即讚好 「浸大校友」專頁
如欲暫停收取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的電郵訊息,敬請電郵至 alumni@hkbu.edu.hk.
© 2019 香港浸會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