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HKBU   |   ENG     
  
 
2016年8月
 
校友鄭國江老師 - 跨界別藝術家 半由人事半由天
 
傳理系校友鄭國江老師除了是著名填詞人外,對其他藝術範疇也有涉獵,從歌詞創作漸漸到粵劇劇本創作、劇團總監、國畫、書法、陶瓷等。他坦言從不刻意追求,反而是隨興趣而行,為自己訂下切實可行的目標,努力裝備好自己,因機會自會留給有準備的人。今期鄭老師與我們分享他那從不刻意經營的藝術發展路。

問:您近年致力推廣青少年粵劇訓練,與您之前有填過兒歌歌詞和做過老師有關係嗎,是特別喜歡小朋友嗎?

答 : 世上很多事情,也是機緣巧合,諺語有云:「半由人事半由天」,首先自己要有這樣的「儲備」,遇到適合的時間和機會,便會自然走上一條合符自己興趣的路。我在年幼時娛樂種類不多,接觸的主要圍繞粵曲、粵語歌唱電影等,所以血液中便流著這些元素。 而最主要的機緣是在2008年,有出版社邀請我替一套音樂科教科書當顧問,那時候我才知道粵曲已被編進了音樂教科書內。其時出版社選了《帝女花》內的《香夭》,但在課堂內作為教材,我認為可能稍嫌沉重,因題材牽涉了殉國、殉情和復辟等。至於其他一間出版社就則選了《唐百虎點秋香》,是一個「追女仔」的劇目,也不是太適合。我當時就覺得,社會上可能欠缺了適合中小學生的粵曲教材,既然我一直都有填詞,或者可以嘗試寫一些新的教材給中小學生使用。於是,我在跟朋友茶聚時,都會跟他們提起我這個想法,其中一名我以前的學生十分熱心,在未與我進一步商討下就替我註冊了一個兒童粵劇團,雖有點出乎意料,但我也決定姑且一試。後來通過八和會館找到了一位女文武生協助,每星期指導劇團兩小時,劇團便在這樣的情況下成立了。  可是,粵劇不同普通兒歌或流行曲,它有很多程式要跟隨,亦有固定的板調,我只是略懂皮毛,剛巧八和會館那年辦了第一屆的粵劇編劇班,不過卻額滿了,我只能旁聽一年,再正式上了第二年的課程,經過多番努力,才正式開始寫粵劇劇本。

問:你寫粵劇劇本的時候,是如何取材?裡面是否都包含了教育訊息在內?

答:第一個寫的劇本是《司馬光•撞爆缸》,靈感取自中國民間故事,著重教導小朋友遇上問題時如何臨危不亂,機智解難。之後,我便借用了《鳳閣恩仇未了情》中的主角郡主跟元帥兩個角色,創作了他們年少時在金國發生的故事,描述友情的可貴和朋友間互相幫助的情誼。另一套為《木蘭花香》,取材自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並補足了她從小就很有正義感和領袖材能等。最近期的一套劇本《迷途羔羊》,更受聖經故事中兩則寓言啟發,講述主角青年誤交損友和誤入歧途,後來迷途知返。其實一直以來,我在正規教育工作以外,都透過各種型式的藝術,教育群眾,宣揚正面的訊息,更希望鼓勵年青人遇到挫折不要輕言放棄。

問:跟一班小朋友合作,你覺得最困難的是什麼?最有成功感的又是什麼?

答:粵劇的唱腔、做手及舞劍等,有專業導師訓練,而歷史和故事背景,在劇本裡都有描述和交代;反而我最感動的,是學員在排練時,培養出來的團隊精神,懂得自律和守望相助, 尤其這一代孩子家中兄弟姐妹不多,對他們是很寶貴的經驗。技考上的,我當然希望他們能儘量學習,承傳這項中國傳統藝術,不過畢竟將來會成為專業粵劇演員的可能只是少數,但在他們在品德培養方面,一定會獲益良多。另外,培養了這班青少年對粵劇的興趣,他們將來也會邀請家人和朋友一起觀賞,對推廣這項藝術,實在很有幫助。

問:你對其他藝術的興趣,又是何時開始的呢?

答:我之前在同一間學校教了30年書,一直都是跟著同一個時間表上課,直至1995年,那時覺得應該為自己計劃人生的另一個時間表,所以便開始隨興趣學習,如陶瓷、中國畫和書法等。



鄭老師為追隨興趣,率性而行,至今仍馬不停蹄,並即將於10月1至30日在時代廣場舉行一個大型戶外國畫作品展,以及10月28 至30日舉行「巨星金曲演唱會」,回顧他幾十年來填詞方面的藝術成就。
 

鄭國江先生多材多藝。
 
 
培訓粵劇小演員,推廣粵曲文化藝術。
 
 
鄭老師對國畫甚有研究。
 
 
鄭老師善於以書法表現歌詞的美感。
 
 
 
Back to The BUddy Post August 2016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  |  支持浸大  |  更新個人資料  |  聯絡我們  |  訂閱  |  取消訂閱
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立即讚好 「浸大校友」專頁
如欲暫停收取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的電郵訊息,敬請電郵至 alumni@hkbu.edu.hk.
© 2016 香港浸會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