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學生透過服務學習成長,是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科研部副教授校友余堅文博士(中醫)的教學理念。除了於課室內執教,余校友力推服務學習,鼓勵學生走進社區豐富學習體驗,陪伴學生成長。去年五月獲頒浸大教學人員傑出服務表現獎,以及最近被委任為創新服務學習中心榮譽總監的余校友深信,服務學習有助培養新生代的同理心,「學習關心他人的過程,會讓我們改變。這就是服務學習的理念,撒下種子,將來就會看見成效。」
走進社區 義助他人
余校友致力推動服務學習,經常安排學生參與不同的社區活動。例如,去年浸大中醫學院安排80名學生參與社區保健計劃,以一對一形式向80名長者傳授保健之道。「很多學生不懂得與長者相處,我們則指導他們,說話不要太快、要夠大聲、要建立同理心。學生初時可能抱有錯誤觀念,以為長者必定固執,溝通過後便發現並非如此。」余校友認為,服務學習講求自我反省,學生透過事後分享,彼此學習,是課堂中難以取得的經驗。
近年,余校友亦帶領學生到中國青海提供醫療服務,為腦癱病人進行針灸。「每次探訪,感受就是兩個字-『震撼』。」余校友解釋,青海是全中國最窮的地區之一,病人在資源匱乏下,病情容易惡化,會出現罕見病症。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病症,亦助其建立醫者父母心的觀念。
信暖行動 深耕細作
學生有所得著,但余校友不諱言,服務學習仍有不少限制。「我們做服務時,很多時是學生有好處,或是自己感覺良好,但我會反思,到底被服務的人是否真正得益?」他指出,由於學生到訪內地僅逗留約一星期,醫療服務的成效受限。
有見及此,浸大「信暖行動」冀提供可持續服務,由余校友擔任服務團團長帶領學生探訪江西省大余縣農村,並於三至五年內探訪同一地點。余校友說:「不想再是Hit and Run(短暫的做法),而是建立關係,長遠可以見到改變。」
「信暖行動」的參與者包括本地生、內地生、國際生及校友,眾人互相學習,效果相得益彰。余校友舉例,一位任工程師的校友與同行的浸大學生分享知識,教導他們如何重塑牆壁,為當地居民提供服務之餘,學生亦獲益良多。此外,浸大學生策劃活動時,播放香港的航拍畫面,讓大余縣的學生大開眼界,燃起對方學習及探索世界的興趣;亦有學生帶領當地小朋友探訪老人院,兩名小朋友主動緊捉一位老伯伯雙手的頃刻,教老伯伯感動落淚。種種見聞,教他確信服務學習對學生和社區有著難以言喻的影響力。
冀年青一代 從錯誤中學習
自2011年起余校友擔任楊振寧堂舍監,常與學生交流。問到與年青人相處有何訣竅,他認為:「年青人可能容易犯錯,但我們也是從錯誤中學習,我的成長過程中,也得到老師給予很多機會。」他續說,與年青人溝通需要以下三項性格特質:謙遜、同理心、包容,「年青人的處境艱難,有時是礙於同輩壓力而無奈處事。多從他們的角度出發看待事物,對方認為你能夠明白他,便可減少隔閡。」
未來,余校友仍然會繼續帶領「信暖行動」以及其他服務學習計劃,與芸芸學生一同成長:「學習關心的過程會讓人改變,雖然服務學習對老師來說,要付出很多心力,但是如果對教育有幫助,我就會去做。」 |
|
|
|
 |
 |
 |
校友余堅文博士(左)帶領浸大中醫學院學生到中國青海提供醫療服務,為腦癱病人進行針灸。 |
|
|
 |
 |
「信暖行動」團隊於去年五月探訪大余縣時合照留念。團員包括校友余堅文博士(左三)、黃雅忠(右八)、王麗珍(右七)和蕭泰崙(右六),浸大職員及學生。 |
|
|
 |
 |
(左起)來自英國的交換生Oya Malgir、校友莫柱雄、余堅文博士和蕭泰崙,及體育學系張小燕教授於去年12月參與「信暖行動」時攝。 |
|
|
 |
 |
教授本地學生中醫常識也是校友余堅文博士參與的服務學習項目之一。 |
|
|
 |
 |
楊振寧堂的宿生與舍監余堅文博士組隊參加“BU Got Talent”比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