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HKBU   |   ENG     
  
 
2017年4月
 
把社會價值融入商業世界:專訪社工系校友彭桓基先生
 
現今社會邁向全球化,競爭愈趨激烈,大眾行事經常以商業利益為先,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社會價值?今期《浸大 • 訊》專訪前「對話體驗」(Dialogue Experience) 行政總裁、現任滙點顧問公司創辦人、浸大社會工作系校友彭桓基先生。彭校友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顧問公司,旨在為企業提供品牌形象建議。然而,他的創業目標並非只求利益,而是希望透過社會價值,為企業尋求生存之道,讓我們且聽彭校友娓娓道來。

記者:為甚麼當初修讀社工系,卻投身品牌顧問行業?

彭校友:其實我在大學選科時其實不想只修讀一門專科,還希望接觸不同的知識,所以也修讀市場學、犯罪學等科目。可是,當時我覺得學科之間互相毫無關係,知識不應該是這樣的,知識應該是整合的,而且我們應該嘗試在不同層面應用學到的知識。畢業後我一直做社工協助別人,直至在天水圍工作期間,才有建立社會企業的想法。

當時我創立了一個社企,成立過程中發現自己原來有能力整合市場推廣策略和社會工作的知識,把社區元素和商業元素融合;這件事給我信心嘗試新的東西,所以我便決定開設品牌顧問公司,希望為商業世界加入社會價值。其實我只知道一種市場推廣和建立品牌的方法,就是以社會價值為推廣策略。

記者:那麼應該如何建立社企品牌?

彭校友:舉個例子,最初我擔任「對話體驗」行政總裁一職時,原本打算沿用歐洲公司的市場定位,以博物館的形式經營體驗館;然而,歐洲公司成功的原因是當地藝術和人文氣息濃厚,每條街道可能都有一座博物館,而且當地人亦樂意入場參觀。可是,香港沒有這種環境,香港的博物館就算免費開放也不一定有人參觀。費煞思量後,最終我們決定順應香港潮流,以娛樂產業方式經營公司。

我們增加了不同的活動,例如暗中生日會、暗中作演唱會等活動,其中暗中作樂演唱會甚至是全球最大型的同類活動。我們亦邀請了主流歌星於演唱會表演,相比其他地方,這是比較罕見的做法,可是在香港卻相當有成效。當然,有很多人一開始對社企有固定印象,認為這個活動只有失明人士唱歌,所以最初需要不斷宣傳。只要我們的使命能夠進入公眾視野,引起迴響,這件事就能成功。

記者:當你為商業機構提供品牌建議時,難免遇到商業利益和社會價值出現矛盾的瞬間,這個時候你會如何取捨?

彭校友:我的座右銘是“Social heart in business mind”。社會價值必定先於商業利益,而且我覺得正直、誠信非常重要。我曾經放棄一些純粹以利益為依歸的項目,因為我發現他們根本無意真心協助弱勢社群,只視弱勢社群為賣點。公司牟利並無不妥,但最重要是取之有道,平衡經濟發展和市民需要,我希望把這個信息推廣至商業世界。

其實「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根本不應該存在,因為所有企業都應該取諸社會,用諸社會。我希望自己提供的服務不只是產品及服務推廣,而是向機構宣揚社會使命。我經常對傳媒說不要訪問我,反而應該訪問我的視障同事,對話體驗不是以他們為牟利工具,而是讓他們真正參與活動策劃,感受自己的價值,所以我覺得訪問主角應該是他們,讓他們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想法。

記者:未來有甚麼計劃?

彭校友:我希望進一步接觸不同公司,了解不同行業的特質,並嘗試整合不同的商業範疇,植入社會價值。另外,我在中文大學教導社企創業的相關課程,希望將來能夠回歸浸大,以自己的經驗協助學弟學妹。

記者:你對社工系的一眾後輩有何寄語?

彭校友:現今社會轉變速度很快,我們不可能一如既往認為自己能夠找到一份穩定的終身職業。現在大家必須靈活應變,在尋找工作的同時,同時考慮建立自己的事業,亦不可紙上談兵,毫不實幹。我的另一句座右銘是 “Never say die”,人生一切皆非理所當然,順逆均為旅程,最重要事事投入,努力不懈。雖然過程中或許充滿困難,但我們不應因此放棄,反而應勇往直前,這樣才有機會實現理想。

社會轉變得快,社會問題轉變更快,現在只有變幻才是永恆,因此只能擁抱改變。社工系同學相信社會價值,但我們缺乏公眾演講訓練以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是我們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在社工系學到「社區」的概念,我希望同學未來同樣能夠與社區合作,為社區服務,專注市民需要,相信人的價值。
 

 
Back to The BUddy Post April 2017

主頁  |  香港浸會大學  |  香港浸會大學基金電子通訊  |  支持浸大  |  更新個人資料  |  聯絡我們  |  訂閱  |  取消訂閱
與母校保持緊密連繫,立即讚好 「浸大校友」專頁
如欲暫停收取香港浸會大學校友事務處的電郵訊息,敬請電郵至 alumni@hkbu.edu.hk.
© 2017 香港浸會大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