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智・匯
開拓新天地:由熱誠邁向成就之旅
梁鎮堂校友專訪

梁鎮堂校友
(相片由梁校友提供)
梁鎮堂校友於大學攻讀歷史及通識教育 (歷史及通識教學),他畢業後選擇投身與其學術背景不同的保險業。在取得亮眼成績之後,他毅然決定花兩年時間探索不同行業,接觸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士,尋找自己真正熱愛的事。目前梁校友領導多家顧問公司和擁有多個社交媒體平台,後者的追蹤人數已達約26萬人。他還擔任博愛醫院的總理,積極參與慈善事務。梁校友的經歷體現了其靈活的應變能力,以及對個人發展與回饋社會的承擔。
在創業路上迎難而上,把握機遇
梁校友的事業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儘管他早期事業上有不俗的成就,但與上司之間的分歧令他一度迷茫及徬徨。因此,他帶著對探索未知與認識自我的渴望,毅然走出舒適圈,展開了歷經兩年的蛻變。在此期間,他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士交流互動,從中汲取了有關創業與商業營運的寶貴見解。
在2022年,梁校友憑藉其在金融及保險業的人脈,創立了一間網上營銷顧問公司,專門協助金融及保險從業員經營個人社交媒體形象。時至今日,該公司的多個社交媒體平台的追蹤人數已達約26萬人,業務範疇延伸至舉辦培訓課程,協助金融及保險人才建立個人品牌。他更將業務拓展至醫療行業,建基於過去他與醫護專業人員的緊密關係,他協助醫療集團開設YouTube頻道及策劃網上營銷,而這成功營運模式更計劃擴展至澳門及台灣等地。
梁校友在談及公司的願景時表示:「我期望這間公司能夠持續經營五十年。利潤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產品與服務能否對社會有貢獻。這關鍵在於我們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必須要與客戶需求、社會共鳴互相契合,方能成就長青企業。」
梁校友在創業征途中汲取了不少寶貴經驗,多數源自挫敗的洗禮。回首來時路,他寄語師弟妹莫囿於大學主修的科目,應勇於追尋自己真正熱衷的領域。他深信,過去所面對的挑戰,正是栽種未來成功的養分,並鼓勵大家以熱誠與堅毅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梁校友與校友事務處總監李惠儀博士 (左) 合照留念。
以樂觀啟發他人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梁校友選擇不隨波逐流,經常強調情緒價值與人性的美德。在回顧過往的工作經歷,梁校友曾長時間進行冷電 (Cold Calling) 及與不同背景的人士交流。他分享道:「大多數人都會被人性中樂觀正面的一面所吸引,例如勤奮工作和不斷追求進步的態度。」這讓他學會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正面,將困難視為自我提升及成長的契機。
這種樂觀態度不僅影響了他的處世之道以至待人接物,更對同儕產生深遠影響。他憶述與一位舊同學的重遇,對方因為他積極的態度與事業成就而深受啟發,視他為榜樣,從而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方向。
服務弱勢的使命
梁校友視自身為幸運兒,原因是他認為其是來自「最具優勢的一群」。他指出,在他所屬的世代中只有約百分之九的新生嬰兒出生於已發展地區,這使他們與生俱來即享有豐富的資源與機會,促進其個人成長與成就。他深明社會富庶與完善制度為其世代創造特殊的優勢,因此他立下心志,當有能力時,必將回饋社會。
出身基層的梁校友,視自己在博愛醫院的角色為一個平台,為有類似背景的人發聲。他表示:「我認為像博愛醫院這類的慈善機構,應該吸納不同的聲音,才能精準地代表及回應弱勢社群的需要。我現時在博愛醫院擔任多個委員會的委員,積極參與多項提升社會福祉的工作,確保援助能送到真正有需要的人手中。」

梁校友 (右) 現時在博愛醫院擔任多個委員會的委員,並積極參與多項提升社會福祉的工作。
(相片由梁校友提供)
量變導致質變
在尋求平衡與成長的不懈追求中,梁校友有時每日工作長達17小時。他在難得的休息時間會透過跑步、踏單車、健身及瑜伽來療癒身心。而當中跑步對他而言不僅是釋放壓力的出口,更是能讓他整理思緒、進行自省的良方。身為香港浸會大學校友浸跑團的一員,梁校友積極參與像「第十屆商學院新疆挑戰賽」這樣的體能挑戰,並視完成三項鐵人賽為下一個目標。除了強健體魄外,梁校友也喜愛閱讀,並定下每年要讀畢60至100本書的目標。他相信持之以恆的運動及廣泛閱讀能帶來轉變,堅定地支持「量變導致質變」的理念。

梁校友熱愛運動,並視完成三項鐵人賽為下一個目標。
(相片由梁校友提供)